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127章:始皇帝的功与过,大一统的理念,刻于骨血之中。

作品:《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老哥哥,要不咱回去以后问问妙云?”



       “等问完以后再给您回话?”



       良久以后,徐达方才试探性的看向朱元璋说道:“毕竟咱家大姑娘,有时候是真不听咱的话,所以咱也得问问。”



       “好。”



       朱元璋想都没想,便是点了点头。



       徐达家的大闺女徐妙云,号称京师第一女诸生。



       自然也明白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婚亲,绝对不可能由她自己做主。



       毕竟,别的我们就不说了,光是他爹徐达的身份之尊崇,就不允许她嫁于皇室以外的人。



       当然,这虽然是政治联姻,在这份政治之下,也包含着朱元璋对于自家兄弟的爱护之情。



       想想,若是徐家想要在大明繁荣昌盛,联姻是必不可缺的媒介。



       且每一代都得联姻,不仅可以维护正统,也可以维持自身家族的尊崇。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这怎么看都不是一笔赔本的买卖。



       至于为什么就盯上了徐妙云,还不是因为徐达现在就两个闺女,剩下那个还是小孩子。



       这怎么嫁?



       可是历史上的徐达,一共有四个闺女,而除了最小的徐妙锦,其余三位都是嫁入了皇室,还都是老朱的儿子。



       而且还是除了嫡亲之中,老朱最疼爱的两个儿子。



       一个是代王朱桂,其母就是郭惠妃,就是马皇后的妹妹。



       剩下的一个是安王朱楹,其生母不祥,毕竟朱元璋的女人太多了。



       所以现在的徐达的确只有两个女儿,一个嫡长女徐妙云,一个嫡次女。



       因为剩下的还没出生,包括徐妙锦,不过想来应该也不远了。



       就在这老兄弟几个吹牛打屁之时,朱棡三兄弟也是走进了坤宁宫之中。



       随后,朱棡三兄弟先是向诸位叔伯行礼,这才纷纷落座。



       至于最惨的老四朱棣,此刻正待在偏殿,眼中满是愤慨之色。



       这一顿板子,挨的人是莫名其妙,不就是不想娶徐妙云?



       他有什么错?



       “我没错。”



       朱棣还在那里暗自嘀咕。



       而老天爷给他朱棣牵的红线,也在他锲而不舍的精神下,即将断裂。



       但想想也对,毕竟是少年心性,还做不到日后的成熟稳重,特别是由太子朱标镇压,这哥们儿一点异心都没有。



       所以当然要为自己快乐的活着,随心所欲,喜欢而安,就好。



       “老三,正好你李伯伯也在这里,咱正好要找你们商量一下。”



       坤宁宫正殿之中,朱元璋又是看向朱棡和李善长,沉吟片刻道:“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后,你李伯伯提议,让咱去泰山封禅。”



       “咱没同意。”



       “但是昨日,胡惟庸来见过咱,跟咱禀报了咱大明的蒸蒸日上,国力突飞猛进。”



       “并且对外战役之中,咱大明也是无往不利,特别是老三,一己之力压制草原,让他们闻声胆寒。”



       “所以胡惟庸又旧事重提,想让咱去泰山封禅,以告祭上苍,天下之正统,驱逐鞑虏,光复汉家江山,封禅于天下。”



       “而且不仅仅是胡惟庸,就连礼部尚书也来找过咱。”



       话罢,朱元璋又是轻轻叹了口气道:“伱说咱究竟该去还是不该去?”



       此言落下,李善长的脸上顿时闪过一抹尴尬之色。



       但以当时的情况,汉人重归正统,于泰山封禅,的确是政治需求。



       毕竟你想想,自自宋朝以来,这中原只有半壁天下,而北方一直苦于战乱,难以有生息之日。



       所以李善长才会提议,泰山封禅,以告祭天下百姓,今日之中原,仍然是我汉家之江山。



       但是未曾考虑过,这泰山封禅的弊端。



       可当时的朱元璋,几乎是没有任何缘由,只说了一句天下未定,便是敷衍了事。



       而如今天下已尽皆在明,就连对外战役,都是打出了我大明的气节。



       那胡惟庸提议泰山封禅,倒也的确是在为国着想。



       “爹,您想去么?”



       朱棡只是转过头反问道。



       “不想。”



       朱元璋连犹豫都不曾犹豫,便是摇了摇头。



       “为什么不想去?”



       朱棡还是继续问道。



       “你熟读史记,应该明白咱在想什么。”



       朱元璋白了一眼朱棡道。



       “的确,如果没有出那个哥们,泰山封禅,的确有利于大明。”



       “但在那哥们以后,如果您去了泰山封禅,才是对于自己这一身功绩的侮辱。”



       “毕竟您打出来的旗帜,乃是驱逐鞑虏,光复汉家江山。”



       朱棡也是笑着点了点头道。



       此言一出,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是明白了缘由。



       唯有常遇春与朱樉有些懵,究竟是哪个哥们?



       但他们不知道也属正常,虽然朱樉有努力在用功读书,但学问之浩瀚,他才读到哪里?



       而常遇春,铁血汉子,大明猛将,虽然认字,但读兵法还行,可是你让他去读书,这不就是难为我常胖子嘛。



       “泰山封禅,一共有几位皇帝?”



       朱棡转头看向朱樉轻声问道。



       “不知道。”



       朱樉微微一愣,便是摇了摇头。



       “一共六位皇帝,五个还算得上实至名归,至于剩下的那一个,倒是将泰山封禅拉向了深渊。”



       朱标有些没好气的抬起头看向朱樉道。



       “应该是四个半。”



       朱棡思索了一下,便是道。



       “嗯?”



       话音落下,众人的眼中都有些懵,怎么就四个半?



       “唐玄宗李隆基要是能少活二十年,他所铸造的开元盛世,也的确配得上泰山封禅。”



       “但这也不影响,因为他的泰山封禅,有着开元盛世作为基础,虽然后期昏庸,但倒也说得过去。”



       “所以这哥们算半个,倒也不算拉低了泰山封禅的含金量。”



       看向一脸懵的众人,朱棡又是开口笑道。



       “倒也贴切,毕竟如果没有宋真宗赵恒,咱也的确会去泰山封禅。”



       朱元璋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道。



       唐玄宗李隆基的确是后期昏庸,但这哥们前期也是位励精图治的明君。



       要不然岂能有开元之盛世,大唐之巅峰。



       这么说吧,这个时期在李隆基的治理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军事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乃是封建王朝的顶峰之一,也是中原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然而,尽管开元盛世标志着唐朝的鼎盛,但同时也是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随着盛世的延续,土地兼并、腐败等问题逐渐显现,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



       但这也不可否认,开元盛世铸造了一个巅峰的时期,所以李隆基功是功,过是过。



       毕竟没有人知道后来的事情,那这一位的泰山封禅,以功绩而论,倒是配得上。



       “至于剩下的皇帝,第一个封禅的皇帝,始皇帝嬴政,结束了春秋数百年分裂的局面。”



       “建立了中原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其功绩,统一六国,建立皇帝制度,统一度量衡,开设郡县制,延用至今日。”



       “虽然秦朝二世而亡,但始皇帝的功绩不可磨灭,泰山封禅,还是由他而启,自然无愧天下。”



       朱棡又是看向在座的所有人,轻声开口道。



       “你倒还挺推崇始皇帝?”



       朱元璋却是眉头一挑道。



       “车同轨,书同文,开设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难道不值得推崇?”



       朱棡也是抬起眼眸,看向朱元璋道。



       “一个暴君,有什么好推崇的?”



       朱元璋不屑的撇了撇嘴道。



       他从来都不否认嬴政的功绩,但对于他的做法,不敢苟同。



       但所有的史记,都将嬴政记载为一个暴君,而出生于微末的朱元璋,自然也不可能喜欢始皇帝。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朱元璋建立帝王庙,没有将始皇帝嬴政放进去的原因。



       因为朱元璋从骨子里就认为,嬴政就是一个暴君,他不配被人祭祀。



       所以听见自家儿子这么推崇始皇帝,心里自然略微有些不爽。



       “暴君是暴君,昏君是昏君,岂能一概而论?”



       “更何况,您为什么不想想?”



       “在那个并没有大一统的春秋战国,始皇帝统一了六国,开创了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



       “而且那个时代之混乱,您身为皇帝,应该也能明白。”



       “特别是始皇帝统一天下的最开始,六国百姓对于大一统的概念,更是几乎为零。”



       “因为大部分人都还念着自己的旧国。”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始皇帝能怎么办?”



       “唯有严苛律法,将大一统的理念,深深刻进他们的骨子里。”



       “这才有了后来。”



       “再者,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开始,所以我觉得始皇帝并没有错。”



       “就像秦亡了,但秦一统天下的理想不该亡。”



       “这才有了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开创了四百年的汉家江山。”



       “而意图重启分封制的江东项籍,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才是在开历史倒车。”



       面对朱元璋的不满,朱棡直接回怼,丝毫不给自家老爹面子。



       这更是怼的老朱面色胀红,可却连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



       毕竟这是大义为先,而如果没有始皇帝破釜沉舟,一心开创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



       哪还有后来的大一统王朝?



       周朝所设的分封制,仍然还在华夏遍布。



       而这中原更是各国争雄,永不凋零。



       因为如果秦始皇选用分封制,再加上项羽的重启分封制,那后面的王朝,就算再想改革,也必须启用分封制。



       这便是历史的必然性。



       那这天下,哪还有今日?



       所以秦始皇没有错,始皇帝不会错。



       “老三说的不错,秦朝灭亡了,但秦一统天下的理想不该亡。”



       “所以项羽失败了,汉高祖刘邦定鼎天下。”



       “而汉高祖所设立的分封制,也是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和补充。”



       “毕竟汉高祖刘邦并不像始皇帝嬴政,拥有一个庞大的嬴氏皇族作为支柱。”



       “所以他需要自己的儿子们强大起来,就如您一般,壮大宗室底蕴,以图王朝不朽。”



       “可在理念上,汉高祖刘邦仍然是心向于大一统王朝。”



       “这就是为什么,汉高祖刘邦分封自己的子弟和亲戚为王,即同姓王,以期通过血缘关系来强化中央集权。”



       “而这些同姓王分布在汉朝边疆和战略要地,既作为屏藩抵御外敌,又便于中央监控。”



       “不过也有弊端,那就是同姓王权力过大,导致了汉朝时期的七王之乱。”



       “可这也是汉高祖刘邦的无奈,因为宗室太过于弱小,不足以巩固汉家江山。”



       朱标也是点头开口道。



       “没错,天下非刘氏者不可封王,这才使分封制,在短期内帮汉高祖巩固了统治。”



       “但长远看,它与中央集权的需求产生了矛盾,促使后来的汉文帝、汉景帝乃至汉武帝不得不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限制王国权力。”



       “要不然,大汉王朝,岂能有两朝而兴,分东汉、西汉。”



       朱棡也是赞同的点了点头。



       但这父子三人恍若无人的交谈,倒是使得在座朱元璋的所有老兄弟面面相觑。



       不就是去不去泰山封禅,怎么还能扯上分封制与大一统?



       那你们这兄弟俩不是在打朱元璋的脸么?



       毕竟朱元璋的藩王制度,也是属于分封制。



       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稳固边疆防御,防止权臣篡位,以及希望皇权能世代永续。



       但是你哥俩在你老爹面前,畅谈分封制的弊端,还有汉王朝的七国之乱,这不就是在抨击朱元璋的藩王制?



       “好好好。”



       “不愧是咱的儿子。”



       但不同于这帮老兄弟的思索,朱元璋的脸上却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更是让他的这群老兄弟们,瞪了瞪眼睛,并且还伸出手擦了擦,又掏了掏耳朵,听错了吧?



       这能是他们认识的朱元璋?



       “历史终究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其中的肮脏与黑暗,肯定会无所不用其极的美化。”



       “因为要巩固统治,所以咱觉得并没有什么错。”



       “而这天下的文人骚客,对于始皇帝的功绩,一直是处于批判。”



       “所以站在王朝的角度,站在政治的立场,哪怕是这个皇帝拥有再大的功绩,只要不被人所认同,那他就是错的。”



       “因为这个天下容不下他,可对于拥有这般丰功伟绩的皇帝,死后的洪水滔天,与他何干?”



       “只要是天下能欣欣向荣,只要这大一统的传承理念不断,他终其一生的奋斗,就已经传承了下去。”



       “就像眼前的大明,何尝不是大一统的传承,又何尝不是那一位的传承。”



       “而秦,没有做到万世而终,仅二世而亡,但他刻在骨子里的精神,会永远传递下去。”



       “那对于始皇帝的争议,就会永远不断。”



       朱元璋捏着自家两个儿子的肩膀,吐露心声的笑道。



       朱元璋能得天下,岂能不明白,始皇帝的功过。



       可坐上这个位子,当上这个皇帝,有些事情真的不能随心所欲。



       权衡利弊,才是常态。



       不管是盛名永传,还是骂名不朽,只要是他们所希望的,那他们就会当机立断。



       所以对于始皇帝,不是皇帝们容不下他,是这青史悠悠,是这天下的文人墨客,容不下他!



       可是这天下,仍是由始皇帝一手造就。



       大一统的理念,郡县制的开启,都足以让始皇帝存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