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221章 原刑部尚书阐述知府选拔原则,中书省改革任重道远

作品:《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朱棡意味深长的看着商暠,“商大人的意思是,王承基的官职提升得太过迅速了?”



       商暠笑着摆了摆手,“知府需要处理的事务繁多沉重,面临的问题和状况往往也更加复杂多变。



       因此需要挑选有足够的办事能力,且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官员任用此职。



       就大明目前的情况而言,通往知府的道路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朱棡都认为赌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在许多大事件背后,其实都有赌的成分。



       区别只在于有些人赌错了,有些人赌对了。



       有些人赌的筹码是国运,有些人赌的筹码则是命运。



       当然这其中并不包括赌钱的人,因为那样的赌狗必输无疑!



       作为大明如今最有实力的藩王,朱棡基本上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他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改变别人的命运。



       况且如果不破格提拔王承基的话,朱棡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安排方克勤。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当然现在既然有人提出了异议,朱棡还是决定做一个虚心纳谏的贤王。



       于是在他眼神的鼓励之下,商暠接着说道:“我大明做官讲究‘内外皆历’,既使低级京官流向地方积累经验,也可以让高级地方官有一定的地方任职经历。



       因此前官职为六部属官,与部、寺、司属官的京官,在知府群体中占有较大比例。



       毕竟作为六部属官的官员,基本上都与吏员有着丰富的交往经验。



       他们善于把握吏员这一丰富的行政资源,这样有利于推动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朱棡似乎想到了什么,“从京官外任的层面上看,不仅能够打击官员结营私党、相互掣肘,而且还可以让熟悉朝廷政策的官员治理地方。



       这样做便于朝廷政策在地方得到更好地落实,想出这个措施的人必有大才。”



       商暠叹了一口气,“其实我大明向来不缺乏拥有才干的官吏,只是底层官吏在不了解陛下用意的情况下,只能按部就班地去完成手上被分配的事情。



       他们虽然勤勤恳恳地为大明做事,到头来却只换到一场虚妄。



       上一刻努力到达的终点,下一秒便成为重新开始的起点。



       眨眼间破碎的,不仅是他们心中的希望,也有着这些贤臣能吏曾经的梦想!”



       朱棡皱着眉头说道:“陛下原本打算明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这可不是单纯的改个名字就完事的。



       首先是要统计各个行省的家底,综合考量后再依据这些,重新建制各个布政使司的职权。



       因此方克勤、郑士元这些人手上的差事尤为重要,只可惜他们没有一人知晓,父皇对今年吏部考校钱粮的重视。”



       在向商暠讲述“空印案”扩大化背后隐情的同时,朱棡脑海中却在为另外一件事情感到头疼。



       经过“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感觉中书省权力过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于是他便将中书省机构撤除,同时将地方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



       就这样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三司正式成立,取代了行中书省成为了地方最高的行政机构。



       由于三司分别掌管地方的民政、司法和军务,因此布政使只是地区最高的行政长官。



       他虽然掌握行政权,却没有司法权和军事权。



       根据事先制定的计划,随着中书省被撤销,平章政事和左右丞的官职都被废除了。



       原机构的三把手参知政事,便被顺理成章地改为了布政使。



       也就是说中书省机构被缩编、降编变成了承宣布政司,司长官由原来的三把手参知政事担任。



       然而老朱还是觉得撤掉中书行省之后,地方的权力依然太大了。



       于是他便将布政使的品级,从原来的正二品降为了正三品。



       同时将布政使的权力一分为二,设置了左、右布政使两人,布政司机构也就变成了双主官机构。



       然而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从朝廷中央到地方都出现了大量的职位空缺。



       只是朱棡才意识到,为什么总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没有更好的政策出现前,现在运行的就是最好的。



       正所谓没有绝对好的制度,好与坏只是人的主观判断。



       只有适合的,才是好的!



       脱离了当前的发展阶段,再好的政策也会变成毒瘤。



       问题是当发现这些隐患时,老朱和太子朱标已经把一部分官员都杀完了。



       朱棡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整顿吏治的同时,从地方选拔一批可用之才。



       想方设法把已经破破烂烂的大明官员体系先填补上,至少要维持基本的正常运转。



       商暠看到朱棡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连忙出声提醒道:“晋王殿下,如果您实在太疲惫了,老臣把刚才说的那些整理成奏本。



       明天一早便呈送过来,到时候殿下若是有什么想法,随时召见老臣即可。”



       朱棡点头说道:“商大人考虑得非常周到,就按照你说的去办吧。”



       身为人主本来就不该亲力亲为,出谋划策都是身边谋士的职责。



       然而由于顾修齐和钟伯弦都被老朱调入朝廷予以重用,朱棡身边还真迫切需要一个谋臣。



       就在这时,一副儒生打扮的姚广孝,从外面走了进来。



       “属下姚广孝,拜见主公。”



       朱棡上下打量了一番姚广孝,“酒是穿肠毒药,沉迷其中不是什么好事。



       这段时间我一直都没怎么联系你,计划进展如何?”



       姚广孝二话不说便从衣袖里取出一张纸,“这是属下从那些犯事官员里面挑选出来的,每个人都是难得一见的穷酸腐儒。”



       朱棡接过纸张,仔细查看了起来。



       只见上面罗列了一些人名,旁边还有关于他们的简要介绍。



       他一边看一边微微点头,表示自己非常满意。



       姚广孝看着朱棡,轻声问道:“主公觉得如何?”



       朱棡抬起头来,微笑着说道:“很好,这些人的背景和能力,都很适合我们的计划。”



       姚广孝点头说道:“主公所言极是,这些人虽然都是穷酸腐儒,但在江南地区颇有影响力。



       若稍加利用,或许能成为咱们未来的助力。”



       朱棡笑道:“哈哈,不愧是姚广孝,深知孤王心。



       只是眼下我们还需谨慎行事,切不可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