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五十四章 朋友要搞多点

作品:《 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尽管老支书一早就有了预感,毕竟压水井不简单,对农村的用处极大,但现在看到周益民真的上报纸,还是很震撼。



       在他们看来,是很了不起的人才能上报纸的呀!



       “我看看。”老支书也不管什么分扣肉的事了。



       他通篇读下来,里面甚至还提到了他们周家庄,老支书脸上的喜悦和笑意再也忍不住。



       “小叔,这报纸……”



       “想要自己去买,别打它主意。”



       老爷子还想自己收藏起来的呢!以后跟别人吹牛,拿出来一摆,特有面子,谁敢比他大声?



       老支书讪讪一笑,将报纸小心翼翼地递回给周益民的爷爷。



       接下来,开始分扣肉,每一位老人一碗。里面虽然只有三块扣肉,但一块就大半个巴掌大。



       扣肉层次分明,软糯酥嫩,筷子得轻轻夹,不然容易夹断。



       这一看就很有食欲。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老支书七十一,也得到了一碗。



       大家又对周益民和他爷爷奶奶一阵千言万谢,才端着芋头扣肉回家,吃完会把碗洗干净送回来。



       没有一个人吃的,全都拿回家,和家人一起吃。这种美味,他们一年都吃不到一次。



       很快,村里各家都知道了周益民上报纸和分扣肉的事。



       得知报纸还提到了他们周家庄,村民们脸上有光,与有荣焉。这年代,大多数人都热衷集体荣誉,看得很重。



       对于周益民分扣肉的事,没分到的村民,也不埋怨,只是有些羡慕而已。



       人家很公平呀!七十岁以上老人就有,没有针对哪一家,谁叫自己家没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这怪不了人家。



       “我家老爷子,就差一岁呀!”有人痛心疾首,要是再老一年,那就好了。



       听着如此“孝顺”的话,旁边的长辈忍不住踹他一脚。



       周益民端出去一盆高粱饭,三碗芋头扣肉,冲正在努力盖房子的人喊道:“志明哥,让大家先吃饭吧!”



       “行!”



       周志明看这些家伙那德行,也就不拖着大家吃饭时间。



       大家放下手中的活,把自己的碗拿去洗一下,就来到那盆高粱饭前。周志明给他们装饭,加上一句:“两人一碗芋头扣肉。”



       一碗有三块扣肉,他们两人分一块,每人还能剩下一块,打算拿回家去。



       吃半块就够了,毕竟他们吃的还是高粱饭,比村食堂的还要好不少。芋头也一样,只吃半块,剩一块端回家。



       这种芋头,吸收了油脂,同样也是人间美味。



       “要是每天都能吃一块就好了。”有人感叹。



       那扣肉,跟豆腐有得一拼,都不用怎么咬,只要嘴巴一吸,就好像会化了一样,满嘴都是油香。



       “做什么白日梦?一个月能吃上一次,你都烧高香吧!”周志明笑骂道。



       如今这年景,也别说一个月,一年能吃上一次,就不错了。



       屋内,周益民等人也在吃。



       “奶奶,这一块好。”周益民挑了一块肥瘦适宜的扣肉给奶奶。



       老人家不适合吃太肥的,都是脂肪,不太好消化。想三叔那样干重力活的人,多吃两块肥肉都没事。



       老太太乐呵呵地吃起来,很享受亲孙子的孝顺行为。



       “益民,你这手艺,可以去当大厨了。”周旭强说道,一块扣肉,让他两口就吞了。这比之前的腊肉、腊鸭等都要好吃。



       他们村食堂做饭的,都做不出这么好吃的扣肉。



       实际上,周益民全靠香料之类,厨艺只是一般般。



       就像后世那些美食博主,什么生抽老抽、蚝油、鸡精、调味包等搞里头,能不好吃吗?一块臭肉都能把它重新弄香。



       老爷子高兴,又喝了两杯。



       “我这手艺,跟人家正规厨师比,差远了。”周益民笑道。



       “大哥做的最好吃。”



       来才连忙跟着拍马屁:“比我娘做的好吃。”



       三婶无语,她要有这食材,也保证做得不差。问题是,你们有这样的食材给她做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不出意外,来才吃了自己老娘的一个脑瓜崩。



       “扶碗,还有你。”



       三婶还抱着倩倩,刚喂了奶粉,小丫头倒也不闹,眼溜溜地看着大家吃饭。



       吃饱,等来福他们走后,老太太才拿去苹果给周益民吃。老太太心中最宠的,由始至终都是自己亲孙子。



       不管来福他们怎么乖巧、可爱、听话……都远不及自己亲孙子。



       “奶奶,下午我回城里。今晚有个发小乔迁新居,摆了两桌。”周益民跟老太太说道。



       “上次来我们村的那小伙?”奶奶笑问道。



       周益民点头:“嗯!是他。”



       “嗯!去吧!朋友要搞多点。”老太太也并非头发长见识短,知道城里比较复杂,最好就多交朋友,少结仇敌。



       尤其是那种大小就关系好的,更是要维持好关系。



       自家孙子在城里,无依无靠的,更应该多交点朋友,把邻里邻居的关系搞好。



       “奶奶,你放心吧!我朋友多着呢!”



       这话,老太太不怀疑,毕竟孙子总带好东西回家,没有些朋友、人脉关系,他去哪里找的?



       就在这时,两个孩子出现在56号院。



       “小孩,你们找谁吗?”



       一大妈早就注意到那两个小孩,穿得破破烂烂,提着一个袋子,不知道里面装什么,在他们院门口徘徊了好久。



       如果周益民在,肯定能认出这两兄弟。



       “大妈,我们找黄素琴。”大点的男孩说道。



       “找素琴的?她是你们什么人?”



       看这俩孩子的样子,一大妈心里有了猜想,估计是来投奔亲戚的。她听说,现在城外的农村都不好过,有不少人涌进城里来混口饭吃。



       最近,他们街道都出现一些逃荒的人,有人还把孩子放在街道办门口。如今,街道办的人非常头疼这种事。



       管吧!街道办也没有粮食。可要是不管吧!又容易出事。



       “是我们小姨。”



       “哦!那我进去问问,你们在这等,不要乱跑。”一大妈吩咐道。



       “好,谢谢大妈!”



       一大妈立即往后院走去,黄素琴过得还不错,他们就两口子,上没有老人,下也没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