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113章 房玄龄:陛下别逼我,我怕你后悔

作品:《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太极宫,两仪殿外。



       高阳满脸兴奋。



       方才她跟着太子去见父皇,太子只是说了新兴公主的事。



       父皇就立即同意了让新兴公主嫁给长孙曦。



       答应得非常爽快,连半点迟疑都没有。



       这也让高阳公主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得父皇宠爱,跟太子完全是两码事。



       如果当初父皇要自己嫁给房遗爱,大兄愿意帮着说话的话,可能就不用嫁了。



       可高阳心里也清楚。



       之所以现在跟大兄亲密,是真正的原因不在于这兄妹之情。



       皇宫里,大兄有这么多的妹妹,为什么就跟她关系好?



       说到底,是因为自己要嫁给房遗爱,而房遗爱是魏王心腹。

m.quanzhifashi.com

       如果不是,那大兄还会对自己这般好吗。



       转来转去,又转到死胡同里去了。



       “行了,新兴的事办成了,你满意了吧。”



       李承乾笑着说道。



       高阳闻言,从思索中惊醒过来,笑嘻嘻的道:“有大兄出面,果然就是不同,高阳当然满意啊,新兴肯定也会很感谢大兄的。”



       话是这么说,但高阳很清楚,大兄根本不在乎新兴。



       若说在乎,都这么久了,不至于去见一面都没有。



       “满意就好,我先回宫了,你去找新兴玩吧,顺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



       “能与心上人成婚,想来她必定很高兴。”



       李承乾不经意间的话,却让笑容满面的高阳面色一僵。



       新兴能跟心上人在一起长相厮守,而自己呢,却要嫁给一介武夫。



       想到这里,不知怎的,高阳对新兴生出几分妒忌。



       不过想起自己跟新兴姐妹情深,这份妒忌又消散开来,心里为姐姐感到高兴。



       这个时候的高阳,在性情上还是比较单纯的,也没一开始就想红杏出墙。



       换个角度来说,高阳公主其实也并非是水性杨花的女子。



       房遗爱本就不是她心仪之人,只是奉旨成婚没有选择。



       后来遇到了辩机,这才有了偷情的事情发生。



       这也算是遇到了真爱,所以才奋不顾身。



       大唐风气开放,也让多数女子敢爱敢恨。



       不过现在玄奘还没有从天竺回来,辩机也没有成为玄奘弟子,还没资格见到高阳公主。



       “高阳替新兴谢谢大兄。”



       “往后高阳定会认真听从大兄的吩咐。”



       高阳现在已经有了很清晰的自我认知。



       太子才是她最大的依靠。



       自然要抱紧大腿才是。



       李承乾笑笑没有多说什么。



       高阳的事情,算是随手布局,也不指望一定能有多大惊喜。



       魏王那边,还能蹦跶出什么花样来。



       唯一比较忌惮的,也就只有房玄龄了。



       毕竟这老登人脉太广,如果全心全意帮助魏王对付自己,那还真是个大麻烦。



       这也是李承乾直到今日,在房玄龄担任魏王文学馆大学士后,也从来没有要出手对付房玄龄的原因。



       毕竟房玄龄至今还没有正式的站在魏王阵营。



       他也很清楚房玄龄的想法,不想参与他跟魏王之间的争斗。



       高阳公主这事,也算是防一手。



       房遗爱李承乾见过,不管从性格上比较,还是历史上,都是被高阳公主驯服得服服帖帖的。



       如果房玄龄真对自己有什么算计,李承乾感觉,高阳公主跟房遗爱这块,很可能就是破局的关键。



       至于二凤会很爽快答应自己的要求,这在李承乾看来很正常。



       李世民并非是要真的废掉太子。



       这是个很矛盾的心里,又想太子不要过于优秀,又不想太子太过废材。



       至于其他大部分的事务,对李承乾这边基本上是有求必应了。



       “对了,大兄。”



       高阳公主刚走几步,又好像想到了什么,折返回来。



       “还有什么事吗?”李承乾笑着问道。



       高阳公主说道:“是这样的,这里不马上过年了吗,年后便是元宵佳节。”



       “届时长安开放宵禁,满城欢腾,父皇说这次是由杨妃主持元宵诗会。”



       “杨妃的意思,是把诗会的地点放在魏王的芙蓉园,毕竟那边景色最好,文人墨客最多。”



       “杨妃昨日跟我说,想请大兄你也参与,不知大兄是否愿意。”



       李承乾闻言,微微皱眉,没有立即回答。



       杨妃便是吴王李恪和蜀王李愔生母,前隋公主。



       可以说在这后宫之中,除了曾经的长孙皇后外,便是她的身份最为尊贵。



       只是杨妃也明白自身地位的尴尬,因此并未有掌控后宫权势。



       主持元宵诗会是每年的惯例,轮流由几个妃子负责,只是今年原本应该到阴妃,因为齐王谋反之事被幽禁,便就到了杨妃这里。



       元宵节是大唐长安的狂欢,前后放夜三日,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安不夜城。



       由后宫举办的元宵诗会,也可以说是大唐文人最高规格的盛会了。



       “杨妃难道不知道我跟魏王的关系?”



       “把诗会的地点定在芙蓉园不说,还让我去参加,这是什么意思。”



       李承乾的语气有些不爽,但心中却有几分狐疑。



       毕竟他跟魏王的事,皇宫大内谁人不知。



       而杨妃是隋朝公主,自小就在这大内长大,朝代更换,杨妃的家却没有变化。



       对于当前的政治格局,自然门清。



       却偏偏邀请自己,怎么想都不对劲。



       “我也觉得奇怪,当时就问了杨妃,但她什么都没说。”



       “就说让我跟大兄如此说。”



       “我就说大兄怎么可能去呢,待会就去回复杨妃,说大兄不去。”



       高阳纳闷的说道。



       李承乾却道:“谁说我不去的,你跟杨妃说,我届时定会过去。”



       “啊?”



       高阳一头雾水,怀疑是自己听错了。



       “大兄是说的去?”



       李承乾道:“元宵诗会,杨妃盛情相邀,我怎能不去。”



       高阳是没搞懂这里头是什么情况。



       不过既然太子说去,那就去吧。



       “届时我跟大兄一块去。”高阳笑嘻嘻的说道。



       对于后宫的嫔妃皇女来说,也就是元宵节才能名正言顺的出宫游玩。



       元宵节那是真热闹啊。



       除了诗会外,便就是元宵灯会了。



       夜间的朱雀大街,将会挂满灯笼,也会成为整个长安城最热闹的地方。



       ——



       马上就要过年了。



       这几天的时间里,除了讲武堂的日常操练外。



       李承乾就是在安排晋州开矿的事情。



       不仅是晋王,包括杜荷,赵节,李元昌,都给拉上了。



       唯一的例外,只有贺兰楚石了。



       自从贺兰楚石在大理寺被放出来后,虽然名义上挂着东宫右内率的官职。



       但其已经被侯君集拉回家了。



       贺兰楚石知晓的事情太多,尤其是在谋反这块,显然是很有私心的。



       但毕竟是侯君集的女婿,李承乾不方便直接杀,影响太大。



       杀纥干承基,因为他是东宫卫士,太子家仆,没人调查。



       可侯君集的女婿死了,对于长安城来说,就是极大的事情。



       到时候调查之下,顺藤摸瓜,真要把谋反的事情查出来,可就得不偿失了。



       贺兰楚石是不能留的。



       这一点李承乾已经跟侯君集通过气了。



       只是侯君集准备的是,等到时候出征高丽,再想个办法将其弄死。



       这样既不会伤了女儿的心,也不会让人生疑。



       目前来说,这倒是算比较靠谱的办法。



       距离正旦的前一天,便是到了李世民巡查讲武堂的日子。



       心腹大臣们也都跟着去瞧。



       皇帝车架出行,街道封闭。



       好在永兴坊就在延喜门边上,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听说太子练兵很有成效,诸将都说厉害得紧。”



       魏征笑眯眯的说道。



       自从确定了打高丽后,魏征就没怎么生太子的气了,算是拿得起放得下。



       太子偶尔做些荒唐事,做臣子的,难道还一直记恨不成。



       只要愿意改正错误,都是好的。



       程咬金却不客气,道:“依我老程看来,太子的兵,都是仪仗队的排场,看着好看,中看不中用。”



       尉迟敬德道:“这般时日,能练出这般模样,太子也很厉害了,难道你程知节,能练出这等军容来不成,至少在军纪上,太子练兵我是瞧着厉害。”



       李世民闻言,笑着对李道宗问道:“承范,你如何看。”



       李道宗是唐朝宗室名将,字承范,文成公主去吐蕃,他便是和亲使者。



       更是李渊堂侄,李世民的堂兄弟。



       很早就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深得信任。



       听到陛下问话,李道宗回道:“太子练兵,士气如虹,编纂的鼓点,臣觉得可用于大唐全军。”



       李世民听完后,笑着对房玄龄道:“玄龄,你到时候帮朕好好看看,太子练兵如何。”



       房玄龄早先便总管军务大事,虽然不曾带兵打仗,但对军事很是熟悉。



       “是,陛下。”



       房玄龄,魏征,褚遂良,包括长孙无忌等一众文臣,对于太子练兵,也很是好奇。



       原本大家没觉得有什么,可听这么一说,就很好奇了。



       讲武堂。



       李承乾已经在这里等着了,旁边还有皇长孙李象。



       这次李承乾没有坐四轮车,而是笔直的站在高台上。



       “父皇。”



       “皇祖父。”



       李世民笑呵呵的走到高台上,坐到早就已经准备好的椅子上。



       其他大臣,武将,也纷纷就位。



       不过校场上是一片空白,半个人影都没有。



       众人有些好奇,李世民也没问什么,只是道:“承乾,开始吧。”



       李承乾点点头,接过力士递过来的鼓槌,开始擂鼓。



       咚咚咚。



       随着战鼓声响起。



       整齐的步伐声突兀的出现。



       一排排学长,行着整齐的队列,不断进入校场。



       没有丝毫的凌乱,四人一排,整齐划一。



       半通鼓还没有擂完,整个校场上已经列队完毕。



       “很快。”



       李靖在旁边感叹了一声。



       要知道正常的士兵集合,在古代是很缓慢的。



       人数稍微多一些,比如几千人的队伍,可能单单在列队上,就会耗费半个时辰才能勉强完成。



       要是有个上万人或者几万人,一个时辰搞完都算不错了。



       而这里,虽说太子这里早先就有准备,但半炷香的功夫完成,依旧令人惊叹。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



       这边李承乾并没有因为士兵们到齐而结束,依旧是继续擂鼓。



       咚!



       最后一鼓落下。



       “风!风!大风!”



       学子们的咆哮声顿时响彻整个校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来得更加猛烈一些。



       毕竟在他们前边点将台坐着的,可是当今圣人。



       这一阵咆哮,当真是把气势瞬间拔高到顶峰。



       再是不懂军事的人,都能看出这支队伍严格的纪律,整齐的军容,还有那与众不同的精气神。



       如此气势,便是大唐的禁卫军,似乎都要差上几分。



       “明明之前看着没这么厉害的啊。”



       程咬金小声的嘀咕道。



       最早太子练兵的时候,他就来看过,松松垮垮,全是在练走路,整个校场东倒西歪一大片。



       而这才一个月不到吧,简直就跟换了一批人似的。



       这是平时那些怎么讲学也听不懂的学子们?



       李承乾没有说话,集合只是个开始。



       接下来李承乾也没有把鼓槌交给力士,而是跟着力士一同擂鼓。



       不需要特定的指挥,擂鼓的顺序,力士们早已经熟悉。



       李世民便就带着大臣武将们,欣赏检校这次阅兵。



       随着鼓点发出的指令,校场上的队列井然有序的变幻着形态,看不到丝毫的杂乱。



       如果先前李道宗说太子练兵,士气如虹,众人还有些不信。



       可如今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哪还有不信的地方。



       李世民静静的看着,面色很是惊喜。



       对于冷兵器的交战来说,最为主要的就是士气。



       如哀兵必胜,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这些手段,都是用来提升军队士气。



       军队作战,普通军队伤亡比达到一成,基本上就会有扩散的危险。



       精锐军队,则能达到两成或三成。



       现在太子练的这些兵,保守估计都能达到两成伤亡比,甚至更多。



       当最后一通鼓结束的时候,校场上的三百学子安静的站在原地。



       即便他们的体力已经消耗很多,可以听到许多喘粗气的声音,但每个人身姿挺拔,纹丝不动。



       “好,朕没想到,承乾在练兵一道上,竟会有如此天赋。”



       “朕没记错的话,讲武堂开课到现在,还没一个月的时间吧。”



       “这些学子,也就操练了半个多月。”



       “朕心甚慰啊。”



       李世民大声夸赞,为有这样的太子而骄傲。



       群臣们面色各异,但也随着叫好。



       李承乾神色平淡,深深的看了一眼李世民,而后躬身作揖道:“谢父皇夸赞,我准备往后在讲武堂,便按照此等方法练兵。”



       “每日操练半日,余下时间,便是学习兵法理论。”



       李世民很是爽快,道:“好,就按太子所言。”



       阅兵结束后,李世民也回了太极宫。



       临入宫时,便把房玄龄叫了过来。



       “房卿啊,你可不能总是藏着。”



       “朕记得,你已经在魏王文学馆担任大学士,有不少时日了吧。”



       “也是该稍微尽心点了,近些时日,朕也没看到魏王那边,有什么起色。”



       李世民淡淡的说道,语气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意味。



       房玄龄面色发苦,一声房卿,就是告诫他,不能再摸鱼了,要干点实事了。



       他心里也清楚,现在的讲武堂已经成了太子根基,按照如今这等练兵的方式,稍加时日,大唐讲武堂就要变成太子讲武堂。



       长久以往,别说魏王,陛下可能都要亲自下场了。



       他这个被陛下亲自指定站在魏王阵营的人,也是该要出力,协助魏王,压制太子了。



       “是,陛下,臣自当竭力辅佐魏王。”



       房玄龄的声音中带有几分苦涩。



       就现在的太子来说,还能有什么办法去压制吗。



       太子根本不在乎文官,甚至是不在乎名声,一门心思都在军队兵权上。



       对这样的太子,他能有什么好的办法



       除非



       可那样的话,陛下你确定那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玄龄,朕相信你,定是能辅佐好魏王。”



       李世民拍了拍房玄龄的肩膀,鼓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