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174章:灭国战!发兵高丽

作品:《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贞观十七年,五月。



       这是属于太子的五月。



       四月的全城徭役结束后,长安的排水改造工程也结束了。



       忙活了一个月的长安百姓,回头一看。



       才明白太子的苦衷。



       当初劳累,如今得到了回报,干干净净的长安,夏天没有臭味的长安。



       要知道在这个时期,全世界的每个城池,一到夏天,基本上都是臭不可闻。



       大唐这边还稍微好点,相对来说比较注重。



       但中东,欧洲那边的国家,夏天的城池,就跟生活在粪便堆里一样。



       只是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习惯了。



       可长安城这么一改造,顿时就与众不同。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往来的商贾,尤其是远商,如粟特人,波斯人,又或者是其他国家商人,使臣。



       对比感受下,更为清晰不过了。



       所有人都以为,太子的声势,在曲辕犁,青玉案元夕词后,已经达到了巅峰。



       没人想到,巅峰之后,还会有更高的巅峰。



       曾经长安的读书人,最多讨论的是魏王。



       可是现在,魏王几乎已经没有人提起了,太子成为了最大的谈资。



       长安的百姓只要提起太子,脸上就是满满的骄傲。



       所有的长安百姓都觉得,当太子继承皇位后,大唐必然会更加强盛,繁荣,文明。



       东宫。



       李承乾和太子妃苏玉儿,正在看狄奥多西画画。



       狄奥多西出身拜占庭皇室,作为公主,自小就接受皇家高等教育。



       在绘画这块上,素描的功底很强。



       东方重意境表达,西方则注重写实。



       在狄奥多西的绘画下,一辆双马拉车的车架,被充满立体感的描绘出来。



       “太子殿下,是这样的吗,也许我没有画得精准,如果有什么错误,还请太子殿下讲述出来,然后我再进行修改。”



       经过数个月的学习,本身狄奥多西就比较优秀,而且这里都是讲汉语的环境,现在的狄奥多西,已经可以用较为流利的口语进行对话了。



       只是口音上还带有浓烈的西方特征。



       “不错,这就是我想要的。”



       李承乾满意的说道。



       苏玉儿笑道:“等殿下的车行发展起来,长安百姓又要为殿下叫好了。”



       画作上,是两匹马拉着一个长长的车。



       跟普通的车不同,这个马车款式奇特,上面有个木顶,下面则由六个座位组成。



       意味着可以同时拉六个人。



       这就是李承乾准备打造的公交马车了。



       长安城太大了,87平方公里,一百零九坊,堪称世界之最。



       如此宏伟的城池,也给百姓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单说朱雀大街,有十里长街,天街的别称。



       十里长街是名副其实的十里。



       总长五千米,宽一百五十米,是当今世界最长最宽的街道,即便是到了后世,能与之相比者也屈指可数。



       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十里地要走多久?



       正常成年人步行速度一般在每分钟六七十米左右,也就是说,走完朱雀街,需要耗费约90分钟,大半个时辰。



       快走的话,也是半个多时辰了。



       生活在长城边缘坊的百姓,前往东西两市购买所需日常货物的话,一趟来回,就是三四个时辰,需要耗费几乎一整天的时间。



       稍微近点,也是一两个时辰了。



       想起前世的公交车,李承乾自然就有了公交马车的想法。



       双马拉车,可拉六人。



       设定完整的公交站牌,行进路线。



       定价两文,随上随下。



       两文钱对于长安百姓不算什么,自然不愁没人坐。



       李承乾算过,一辆马车每日,可跑往返二十躺,人流量大概在120人,按照2文钱一人计算,日赚240文,月入7200文。



       拉车用驽马就行了,市价三千多钱,两匹马也就六千多钱。打造马车大概在三千钱左右。



       约一万钱出头,就能造一辆马车。



       即便不是二十躺满载的情况,月入也可以在五六千钱左右,两个月就能回本。



       养马的费用,每日草料加精饲料也就30文钱左右,去掉将近一千钱的花费,第三个月开始,一辆每个月都能赚数千钱。



       方便了百姓的同时,还能赚钱,更能让驽马有了出路,可谓是一举三得。



       “按照这个标准,先造五百辆公交马车。”



       李承乾对内侍文忠吩咐道。



       这个订单,就不用在东宫完成了,可以交给民间的团队去做。



       实际上五百辆公交马车,三千人的运输量,肯定是不够的。



       参考后世的公交车标准,百万人口的长安,流动量应该在五万人次左右,也就是八千辆六人马车。



       不过考虑到长安大部分百姓都是生活在自己坊间,没有后世那样大的需求量。



       再加上公交马车第一次问世,先投个五百辆试试水,后面再根据情况慢慢增加,也是可以的。



       自从狄奥多西进入东宫后,李承乾还一直没有跟她发生关系,没侍寝过。



       自然不是李承乾坐怀不乱。



       主要是四月份太忙了,忙起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些心思。



       直到现在的五月初,才算是清闲下来。



       今天让狄奥多西来画画,意思就很明显了,算是先调情。



       “殿下,陛下召见。”



       内侍文忠有些不合时宜的说道。



       李承乾点点头。



       他大概猜到是什么事情。



       如今已经到了五月,也该是为征讨高丽作准备了。



       有道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攻打高丽是在八月秋收后,也就是九月初的样子。



       但不可能是到了九月才开始准备。



       营州便是大唐边关,临近高丽的地方。



       而长安到营州的距离有五千里地,正常行军的情况下,大军每天能走的路程,也就四十里地左右。



       按照这样的速度,从长安到营州,军队需要四个多月的行程,才能从长安抵达营州。



       不过对高丽的战争,自然不是全部从长安调兵,粮草跟基础兵力,主要是从河北,河南,河东三道之地,调动折冲府的兵力。



       太子,魏王,侯君集这些主要将领,则是携带少数精锐军官,士兵,从长安出发。



       规模在万人左右。



       不需要步行,全部由马匹代步,马车拉动所需的粮草辎重。



       大约需要一个月出头左右的时间,就能抵达营州。



       而在抵达营州后,至少还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对所有军队进行整合,操练,以保障大军的战斗力。



       最后才是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也就是说,九月开战,五月就要开始进行兵力的调配。



       李承乾这边,大概是七月初就要从长安出发,征战高丽。



       调动兵力的事情,自然是兵部会进行负责,统筹,调度。



       但军事规划,就要事先商量好。



       太极宫,两仪殿。



       李承乾来的时候,魏王李泰,李靖,侯君集,刑部尚书张亮,李勣,李道宗,刘弘基,张士贵,尉迟敬德已经到齐了。



       “拜见父皇。”李世民点点头:“赐座。”



       “谢父皇。”



       李泰则起身作揖:“见过大兄。”



       众人也起身拜见:“见过太子殿下。”



       李承乾点点头,走到李世民旁边坐下。



       众人看向太子的目光,都比较敬重。



       这段时间太子的名声如日中天,单纯对百姓来说,已经是盖过陛下了。



       按照现在的情况下去,魏王几乎已经失去了跟太子夺嫡的可能。



       所以大家现在看太子,就要跟以前不同了,而是要当成未来的皇帝看待。



       李世民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明白的。



       按照正常来说,这个时候李世民为了平衡太子过早成长的权力,应该是出手进行压制,并且进一步增加魏王的势力,再度拉回平衡。



       可李世民迟疑许久后,一直没有出手。



       这跟太子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太子现在所准备的事务,并非是争权夺利,也没有大肆去拉拢官员,武将。



       在兵权这块,唯一有些动作的,只能是讲武堂了。



       可讲武堂的学子,都不过是底层的旅帅军官,都底层了,还打压什么?



       金吾卫这边,也只是苏定方,陆仝两个金吾卫将军,根本没触及到禁军十六卫大将军的核心。



       从兵权这方面看,自然打压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再把目光转到文官这边。



       太子跟长孙无忌关系好,可长孙无忌是凌烟阁第一功臣,还是太子的亲舅舅,关系好是正常的。



       魏征,褚遂良这些就不说了,坚定的太子党,但究其根本,是在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再往下就只有太子丈人苏亶,在担任大理寺少卿,这也没有什么必要。



       其他方面呢。



       东宫的文官们,现在一门心思都在天工开物上,这是造福百姓的好事,李世民自然没必要阻止。



       新提拔的崇文馆学士李淳风,执掌农学院,农业国之根本,李世民难道还担心大唐粮食生产过多吗。



       太子本身一直在开设石炭厂,就目前来说,煤炭日后将会成为大唐朝廷国库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堪比粮食赋税。



       再就是太子修建暗渠,设立环卫司。



       李世民让张阿难去探查东宫。



       得到的消息是,太子每天都很忙,忙着造高炉,造水泥,打造明光铠,改良纺织机,灌溉工具等一系列事情。



       这怎么去平衡,又怎么去打击。



       李世民就算是想要去打压太子,也是要能找到个下手的地方吧。



       就目前来说,李世民还真就找不到可以对太子下手的地方。



       反而是按照现在这样情况的发展,大唐国库越来越充盈,尤其是煤矿这块,将会给大唐攻打高丽所需,提供大量的军费兜底。



       毕竟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跟经济。



       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亏本买卖。



       “宣相里玄奖觐见。”



       李世民吩咐道。



       很快,相里玄奖走进殿内。



       “拜见陛下,拜见太子殿下。”



       “赐座。”



       “谢殿下。”



       李世民道:“相里玄奖去过高丽,让他跟大家说说高丽的情况吧。”



       相里玄奖是唐朝魏州冠氏人,担任司农丞。



       去年奉命出使高丽,要求高丽臣服,并停止对新罗的战争。



       相里玄奖到达平壤后,告诫高丽莫离支,但莫离支不听。



       相里玄奖作揖道:“是,陛下。”



       随后指着地图开始讲述。



       “这里是辽东城,城内生活着大量前朝遗民,是高丽之门户,前朝三征高丽,亦是以此为主要进攻目标。”



       “然隋炀帝三次亲征高丽,都未能将其攻克,可见辽东城防御之强。”



       “我在抵达辽东城后,便刻意留心了辽东城的军事布局,在建造上,因隋末乱世的缘故,大量的隋人逃亡辽东城,为其带来大量人口和工匠。”



       “这些年高丽方面一直在不断加强对辽东城防御工事的建造,攻打难度比之隋朝要更难。”



       微微停顿后,相里玄奖指着第二个城池介绍道:“这里是高丽盖牟城,是连接高句丽辽水防线两大据点,南面的辽东城和北面的新城之关键城池。”



       “对于战高丽的整体防线布局,有着重要的连接和支撑作用,在辽东城受到强烈攻势的时候,盖牟城便会发兵救援。”



       “这里是白岩城,位于辽东城东北,距离辽东城很近。”



       “城因山临水,四面险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地形,使其成为卡在辽东城旁边的一个重要堡垒,对辽东城的安全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这里是卑沙城,其地理位置靠近海边,对于高句丽的海上防御和贸易等方面有着巨大作用,若从水路进攻,则必取卑沙城。”



       “这里是安市城.”



       “这里是新城”



       “这里是玄菟城.”



       相里玄奖详细的介绍高丽前沿地区,各个城池的情况,包括他们的特点,大概的军事规模。



       李世民之所以让其来进行这番介绍,是因为大唐大部分军队将领,是没有去过高丽的。



       对于高丽现在的状况很是陌生。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进攻前,自然要有足够的了解才行。



       也能为接下来的战争制定出更好的进攻路线。



       李承乾默默的听着,哪怕是说有黑火药这样的攻城利器,但也要对高丽的城池防御体系有足够的了解。



       黑火药的主要作用,还是在炸毁城门这块,其他类型的战争,意义就相对较低了。



       当然,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来说,城门就是最为坚固的防守堡垒。



       高丽能扛住隋炀帝的三次攻打,所依靠的就是险恶地形,还有坚固的城防。



       没有了坚固城防,高丽又拿什么来抵抗大唐军队。



       对于相里玄奖介绍的这些城池,最有印象的就是安市城了。



       因为历史上,李世民第一次亲征高丽,安市城之战是一个重要战役。



       此城易守难攻,唐军久攻不下,尽管李世民采用了围点打援等战术,取得了歼灭高句丽、靺鞨联军十五万人的重大胜利,但始终未能攻克安市城。



       安市城的顽强抵抗,也成为李世民东征高丽的一块顽石,影响了整个东征的战果。



       第一次东征,唐军先后连克盖牟等多座城池,大量歼灭高丽军队的有生力量,使高句丽国力衰落,但最终未能达到攻灭高丽的战略目标。



       按理说这样的战果已经是不错了,之所以没能灭国,也有李世民求稳的原因。



       毕竟隋朝百万大军三征高丽都没灭掉,他这里才十万大军。



       久攻不下安市城时,有将领建议绕开安市城,转而进攻乌骨城,进而渡鸭绿江直取平壤。



       不过长孙无忌反对,认为这样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



       为了区区一个高丽,就让陛下去冒险,任何差池都不值得。



       李世民觉得也是,所以选择继续围攻安市城,最后无奈退兵。



       第二次进攻高丽,只是为第三次作准备,采取了小规模袭扰的战略。



       第三次李世民准备了三十万大军,伐木造舰,造海船以及双舫1100艘。



       因为制造船舰花费物资巨大,以至于有些百姓需要卖田地房屋才能上缴物资,导致百姓无法供养子女,米面粮食价格骤然上涨。



       此次东伐使百姓生活质量大量下降,百姓怨声载道,于是有州县山僚出来反抗,但是李世民却并没有放弃此次东伐。



       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三十万军攻打高丽,必能将其一举歼灭,李世民很有信心。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高丽就要灭国了。



       但偏偏就出了意外。



       次年春季,李世民病重,五月驾崩,第三次征讨高丽也就无果而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