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15章 贤人种稻,科学科技【求追读】

作品:《 带着铁路到大明

       刘宽并没有直接回答朱标的问题。



       他道,“据我所知,大明如今水稻产量一亩约莫有三四百斤吧?”



       听这话,朱标不禁露出奇怪神色。



       并非他不知道大明水稻亩产多少——朱元璋为培养朱标成为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并未溺爱,反而经常让朱标深入民间,体会百姓疾苦。



       也曾让朱标随他一起种田。



       所以朱标是知道水稻亩产多少的。



       正因为知道,朱标才对刘宽的话感到奇怪。



       随即道:“刘公子怕是记错了,我大明水稻如今亩产不过一石多,两百来斤而已,即便是最上等良田,亩产也难达到三四百斤。”



       刘宽愣了下,然后恍然道:“那三四百斤应该是大明中晚期江南水稻的亩产了。”



       听了这话,朱元璋颇为高兴地道:“如此说来,这水稻亩产在我大明治下提升了近两倍?”



       刘宽点头道,“应该是这样——一则在此期间,百姓耕种技术有所提高;二则是稳定的农耕环境下,粮种一代代精选,亩产自然有所提高。”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不过跟杂交水稻相比,三四百斤的亩产就不值一提了。”



       三四百斤亩产还不值一提?



       听此,朱元璋脸上微笑变成了惊讶、怀疑。



       刘宽接着道:“在我穿越前,曾看过一则新闻,嗯,类似朝廷的公告、邸报。说在四川凉山州随即抽取的三块稻田,单季亩产已达到了两千五百斤。”



       “而杂交水稻亩产即便放在全国范围内,其单季亩产平均值也接近千斤。”



       亩产两千五百斤?!



       全国平均亩产也近千斤?!



       大善殿内,朱元璋、朱标、马皇后乃至周围侍奉的宫女、宦官,一时都听呆了。



       若非之前刘宽曾明言他来自后世,朱标等人怕是坏真的以为他来之天上。



       因为在他们想来,水稻亩产上千斤,乃至两千多斤,根本不是凡间能有之事,只有天上仙稻才有这般产量。



       朱元璋最先回过神来,不由质疑道:“刘公子确定没有记错?水稻亩产如何能达到一两千斤?!”



       刘宽一笑道,“以大明如今那些不识文字、不懂科学、全凭经验耕种的农夫,自然是种不出亩产上千斤的水稻。”



       “但在后世,科学发展、科技发达,有类似如今大儒身份的贤人,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这样的贤人在后世不止一个,其中一位在我穿越时的几十年前,埋首农田十数年,终于研究出了高产杂交水稻。”



       “随后他又深入研究,不断改良粮种,才有亩产上千斤的成就。甚至于,他还研究出了能在盐碱地、在海水中生长的稻种。”



       “我们后世中国人口超十万万,即便那时有红薯、玉米、土豆等作物,依旧有不少百姓吃不饱饭,饥荒也时有发生。”



       “但在杂交水稻诞生后,以及其他农作物也接着因科学研究而提高产量,中国的粮食问题遂得到解决,百姓再无饥荒之忧。”



       “甚至还能将多出的粮食返销往海外,解决一些落后国家的饥荒问题。”



       朱元璋、朱标等又双叒一次震惊了。



       大儒去研究如何种田、提高农作物产量?



       若非刘宽说,他们都不敢想这种事——在此时,大儒都是饱学之士,每日不是辩经讲学,便是畅谈国家大政。



       即便有种田者,那也是用来陶冶情操的,体现耕读传家的格调。



       至于说埋首田间十数年,只为钻研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似乎从未有过。



       “好!”回过神后,朱元璋忍不住激动地鼓了下手掌,“此等贤人才是称得上真正的大儒!”



       “比那些整天暗地里对咱指手画脚,说这不仁,那不合礼的腐儒强多了!”



       “可惜此人不是生在我大明,若在大明,咱必封他为圣哲!”



       朱标亦有感慨:此前他觉得老师宋濂乃是一等一的大儒。



       但得知后世那位贤人之事,他却觉得,即便是他的老师宋濂,与之相比也差了一大截。



       宋濂儒学水平虽高,却也没法让粮食亩产上千斤,没办法解决十万万人口的粮食问题。



       刘宽则道:“那位贤人的贡献固然极大,但当时中国已经有相当的科学基础,有一定的科技条件,也是重要原因。”



       “陛下若想大明也出现这样的贤人,还需弘扬科学,发展科技,才能培养得出来。”



       朱元璋听了眼睛一亮,道:“咱大明也能培养出此等贤人来?”



       刘宽再次重申道,“只要陛下愿意弘扬科学,发展科技,肯定是能培养出来的。”



       “何谓科学、科技?”



       “额···”



       刘宽一时沉吟,他并无过目不忘的本领,大学毕业后更是习惯依赖于网络查询各种资料,懒得去记忆。



       此时,他便下意识地想拿出手机问问度娘,可惜他在桥上便看过了,手机已经断网。



       他的笔记本电脑、平板、手机中倒是各自存了一些对大明有用的资料,但其中并不包括“科学是什么”的解释。



       于是,沉吟之后,他只能道:“科学可以概括为一种认识宇宙,嗯,天地自然的实践方法;亦是反应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它包括了很多方面,便是儒学,也包括在科学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等类别中。”



       朱标道,“儒学也包括在科学之中?”



       刘宽点头,“儒学在我们后世人看来,是先贤体悟人生、社会、天地自然的心得,是一类内容的聚合体。”



       “而科学却是一种认知宇宙、自然的方法,既是方法,自然也可以用它来学习、研究儒学。”



       朱标对儒学在科学之中这种说法显然颇为欣喜,随即又问:“那除了儒学,科学还包括哪些类别?”



       刘宽道:“那可就多了,包括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社会学,等等。”



       朱元璋虽不知什么是科学,却敏锐地看出,刘宽这一番言论太过笼统,语气也不那么自信。



       ‘这小子该不会在后世学艺不精,才说不明白何谓科学吧?’



       这念头一产生,朱元璋便忍不住问:“刘公子可能助我大明发展科学?”



       刘宽拱手道,“责无旁贷!”



       刘宽是难以描述何谓科学,但他却知道怎么引导科学诞生——毕竟他生长于一个弘扬科学的年代,对当年西方科学诞生的过程也有所了解。



       朱元璋听刘宽答应得如此自信,虽不知为何,却还是松口气,微笑点头,又问:“那何谓科技?其与科学可有关系?”



       这次刘宽回答就顺多了。



       他道:“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一般而言,以科学研究天地自然各个方面获得的是理论,那么科技则是对理论的应用。”



       “比如说,我先前所说的蒸汽机,他就是一种科技。而蒸汽机如何运行,又为何能带动火车行驶,便是一种科学理论。”



       朱标道,“那岂不是可以将科学看成‘道’,而科技则是‘术’。”



       刘宽笑着道,“殿下这么想也可以。”



       这问题聊到这里便算告一段落了。



       接下来,朱元璋、朱标都很克制地没再提别的问题。



       于是过了会儿,这次“家宴”终于结束了。



       朱元璋道:“刘公子,你虽不愿任我大明工部尚书,但既愿为咱大明效力,咱便不能亏待了你。”



       “这样,咱便赐你府邸一座、城外庄园一处,另赐宝钞千贯、绸缎百匹,男仆二十、女婢十二。”



       虽然这赏赐远不如之前让刘宽造大桥时的许诺,但对在后世连个房子都没有的刘宽而言,已经很不错了。



       刘宽并非清高之人,当即躬身作揖道:“谢陛下!”



       朱元璋又道:“赵成。”



       一个太监站了出来,应声道:“奴婢在。”



       “一会儿就有你带刘公子去太平街竹桥北边两百步处那座府邸,另外找人将里面收拾一番。”



       “奴婢遵旨。”



       赵成面色略有怪异,可惜他此时侧对着刘宽,刘宽没注意到。



       朱元璋又道:“传毛镶。”



       “传毛镶——”



       随着宦官接力通传,没多大会儿,一位精干的“将军”就进入大善殿。



       “微臣参见陛下!”



       毛镶行礼,朱元璋只是略微点头,示意其平身后,便道:“你从仪鸾司挑选一个精锐总旗,随身保护刘公子。”



       “另外,再持朕的令旨,从亲军都尉府调一百人负责驻守刘公子府邸。若刘公子要出城,这百人亲军须得跟随护佑,保其安全!”



       “微臣领旨!”



       旁边刘宽惊讶得嘴巴微张。



       待毛镶退下后,他忍不住道:“陛下,我一个人用不着这么多人保护吧?”



       朱元璋道:“你可是上天赐给咱延续大明国运的关键,容不得丝毫闪失。”



       “若非你眼下在京师,咱非得派个三五千人保护你才能放心。如今只派了一百多人,算得了什么?”



       听朱元璋这么说,刘宽便知道不可能让那些保护他的亲军撤走了。



       不过这样倒也好,起码他被歹人杀掉的可能大大降低了。



       正准备告辞时,刘宽忽然想起一件事,当即道:“陛下,那跨江大桥上有几座桥头堡楼,我想去里面看看。”



       朱元璋听了好奇,“那里面有什么?”



       刘宽摇头,“我也不知道。”



       本来,刘宽计划骑车在跨江大桥上欣赏完“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去桥下公园买张门票,到桥头堡观景台上看看的。



       没成想竟随着一场大雾穿越了。



       ‘现在去那里参观倒是不需要买门票了。’如此一想,刘宽心情颇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