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自哀之

作品:《 三姓家奴!

       被隔绝的台城,并不清楚孙珍战死,所部五千人几乎被全歼的重要情报。但李如愿想让他们知道,他们就能知道。



       十二月初,在战事结束的第二日,李如愿命人驱赶俘虏来到台城之下,带着孙氏的大纛和缴获的军旗,仪仗。



       “孙珍、方文宗两部兵马,已经被李大都督全部歼灭,孙珍父子人头在此,守城的兄弟们,不要负隅顽抗了。早日出城投降跟家人团聚吧...”



       因为缺少盐和柴草,所以许多人只能生吃东西,缺少盐也让人缺少气力,整个台城已经出现大规模的非战斗减员,病死,饿死的每天都有。



       身体浮肿生病的更多,就连守城的主将诸葛巽也同样体虚无力,他站在城墙上用嘶哑的声音吩咐道:“放箭。”



       数十支有气无力的箭矢射下去,打断了北军的攻心。守城士卒们也重新回到墙头倚着。



       太子桓缜在城楼之中,看着眼下的情形,悲戚的不能自己。孙珍不只是皇帝桓瑾曾经的东宫僚属,还是太子桓缜的老师,情分非常。



       听闻老师身死,桓缜自然如丧考妣,泣不成声。



       “太子殿下,节哀啊,眼下贼势汹汹,陛下不理政事,台城上下都靠您维系。”



       一旁的太子中允沈毗劝说道。



       桓缜却摇了摇头,“孙师与孤,亦师亦友,如今为了勤王,死于兵祸,孤实在是于心难忍啊....可孤现在哀的又岂止是孙师父子?如今孙师殉国,余者真心勤王救援台城的,还能有谁啊?”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我父子有什么差错,竟然让诸臣如此薄义?”



       “李氏逆反也就算了,为何,为何,这诸臣见死不救啊!难道是我父子德行有亏吗?上天才降下这样灾祸?”



       “谁言江南多好臣?”



       桓缜悲从心中起,却为了人心士气,不敢大声嚎哭,只能低声抽泣。



       皇帝桓瑾,太子桓缜,这两人要说有什么差错,细细思来,好像也没什么差错。



       桓瑾当皇帝不过一年,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举措,朝堂格局一直都是延续了先皇昭武帝桓宣晚年的局面,他还没来得及收回李如愿的兵权,再对齐王一党徐徐图之。



       太子桓缜也被群臣赞誉,“仁孝醇厚,毅重果决”。



       但貌似没做什么错事,却落得这样的局面,这让桓缜内心受到了强大的冲击。他想不通啊,为什么灾祸会降临?



       为什么诸臣皆按兵不动,坐视台城被围?



       如果最初李如愿一路南下势如破竹,甚至攻入建邺围困台城,都可以用小概率事件,或者说大意这些理由来推诿。



       那么围城两月之后,勤王大军即便到了建邺地区也没有发起像样的进攻,这就已经就不是大意和运气能解释的了。



       这说明一件事,整个楚国,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他们父子也从来是不如他们想象之中那么得人心。或者说,更早的祸根在前朝就埋下了。



       桓缜在抽泣,跟他一起来到城门口劳军的吴王桓纲却面容平静,似乎对眼前的一切都很淡然的样子。



       这种局势之下,桓纲并没有担心自己的安危,也没有担心台城能不能守住,他这时候满脑子想起的都是已经去世的祖父,先皇昭武帝桓宣。



       那个信佛,也信道,同时通晓儒门经典,可以跟大儒辩经,医药五行,奇门遁甲,风水玄学无不精通的老居士。



       印象里,祖父是个须发皆白,看起来慈眉善目,却让人不敢直视的老者。



       桓纲突然发觉,自己甚至已经想不起祖父的样子了,虽然他才去世一年多,但他已经忘记上次直视祖父的面容是什么时候。



       桓纲与桓缜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他是桓瑾的第四个儿子,同样是嫡出。相比较桓缜,桓纲似乎什么都差一些,是个看起来很平庸的皇子,所以兄弟两人的感情不错。



       不管是桓瑾当太子的时候,还是当皇帝以后,兄弟两人的关系一直都维系的不错。



       至于桓纲想起祖父,是因为这些天他听到父亲和兄长提起太多次了。



       他们在言语之中,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在说这局面的缔造者就是先帝。



       桓纲也在想,祖父去世不足一年,陛下掌权还什么都没做呢,就爆发了北兵南下的动乱,这真的是陛下的过错吗?



       于是他开始回忆任何一切跟祖父,跟父亲和兄长有关的一切。



       最终他想起一件事。



       那是数年之前了,北赵的宗室大将,高阳王段炳德率二十万大军进攻徐州,整个建邺都是忧心忡忡。



       坐镇彭城的东海王桓玠数次救援,朝堂上却为了谁领兵出征,如何救援,甚至是救援不救援等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然后北道大都督李如愿上奏请命,救援徐州。李如愿的奏表发出来之后,没等到诏书发出其实就已经出动了。



       八千精锐沿着淮河直插徐州赵军侧翼,利用彭城地区的水脉频繁发动袭击,其子李峻更是数十骑冲阵,擒获北赵大将。



       北赵因为粮道不及,以及侧翼的威胁最终无奈退兵。



       当时老皇帝桓宣命画师为李峻造像,就为了亲眼目睹一下年不及弱冠的少年英雄,同时还跟太子,也就是现在的皇帝桓瑾提起,想要嫁桓氏女给李氏子。



       但被桓瑾坚决反对。



       “李氏武人,操持贱业,专擅桀骜,此等门第如何能嫁帝室女?”



       其实桓纲明白,当时父亲虽然是太子,但祖父那个皇帝已经有很多事决定不了了。所以这个提议不了了之了。



       年老的君主,和春秋鼎盛的太子,对于大臣们来说怎么选其实很考验智慧。



       他还记得祖父当时扔下一句很像是气话的言语,“此汝自择之,勿贻笑千古。”



       后来就是,东海王桓玠把嫡女嫁给了李如愿的次子李峻。两个边帅结成了亲家。



       他还记得父亲桓瑾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非常愤怒的。



       现在想想,如果当初东宫跟李氏缔结姻亲,是不是就不会有这场劫难了?



       桓纲其实不愿意想这些如果的事,但这事眼下的确让他很困扰。



       像父亲那样一味的倚重江东世家,压制宗室和北地士族,这条路看来是走岔了。



       兄长桓缜似乎是意识到这点,所以他重用诸葛巽,并且跟太傅、司徒等老臣交好。



       但他们对手握重兵的李如愿都是忌惮和鄙夷,想要削其兵权。



       根源大抵都是他们跟李如愿缺少关联,不信任,以及出身上?



       呵呵,当初先帝可是给过你机会建立联系啊。



       想到这里,桓纲头上突然冒起冷汗来,先帝实际上已经看到了这样的结果了吧?



       老头子走之前就没想过留下什么计策平乱?还是老头子知道这结果是他控制不了的?



       无论哪一种,这老头子都够凉薄的。现在是不是正在西天看这些不争气的子孙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