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一千三百四十四 陛下春秋正盛,何故退位?

作品:《 东汉末年枭雄志

       蔡邕很久没有进宫了,一直都住在洛阳城里的幽静之处。



       郭鹏为他养老考虑,于是闹中取静,取了一个黄金地段为他打造了一座司徒府,让他住在里头颐养天年,一应待遇不比太上皇差。



       蔡邕就那么老老实实的住在里头,深居简出。



       除了郭鹏需要的时候,否则也不会出现,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



       貌似经历了那么多次的政治风波,蔡邕好像也逐渐明白了他的司徒之位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是什么地位。



       他应该是一个皇帝需要的时候出现,皇帝不需要的时候不出现的帝国最高等级的官员。



       他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行政,只是为了一个政治上的象征性意义。



       他地位崇高,却没有任何实权,当然,也不应该有任何实权。



       他并不清楚这一次郭鹏为什么要喊他进宫。



       但是当他进宫,来到南书房,看到一起出现的六个人之后,他就意识到这件事情并不简单。



       这六个人,一个姓曹,两个姓郭,还有三个其他姓氏的人。

m.quanzhifashi.com

       曹皇后的曹,郭皇帝的郭。



       而他蔡某人……



       下一任皇后的父亲。



       赵云,张昭,还有辛毗。



       这是皇太子三名妾侍的父亲,娘家人。



       等于说,目前整个郭魏帝国统治核心圈子之中的血脉核心圈都聚集在了这里。



       魏帝国的政治决策圈子还是比较大的,这方面郭鹏比较开明,愿意广纳天下精英进入政治决策圈子,并且给他们提供上升之路。



       但是政治决策圈子之中,还有一个更小的圈子,这个圈子并不比政治决策圈拥有更大的权力,但是这个圈子的地位很特殊。



       简而言之,就是和皇家沾亲带故的血脉小圈子。



       虽然这个圈子并不能做出比政治决策圈更高一级的帝国决策,但是这个圈子往往比单纯的政治决策圈要更早一点知道皇帝的动向。



       这样看来,蔡邕就清楚郭鹏想要告诉他们的事情显然不是什么小事。



       大家互相看了看对方,彼此的神色都非常凝重。



       而且,在皇帝没有出现的时候,他们一句话都不敢说。



       皇帝的书房之中,静悄悄的,只有来往送茶上点心的内侍们的动静带来一丢丢的声响。



       内侍们端上茶水,端上糕点,然后小心翼翼的退出,一丁点非必要的声响都不会发出,显然是训练有素的专业服务人员。



       随后,皇帝出现了。



       “都来齐了啊。”



       郭鹏手持一把玉斧,慢悠悠的从外边走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转身坐下。



       所有内侍全部退出,只有苏远一人侍立在郭鹏身边。



       七人全部站了起来,面向皇帝行礼。



       “臣,拜见陛下。”



       “免礼,坐。”



       郭鹏把手上玉斧放下,然后走到了蔡邕身边。



       “蔡公年龄大了,就不必如此了,请坐。”



       “老臣谢陛下隆恩。”



       蔡邕在郭鹏的搀扶下坐了下来,其余人等自行坐下。



       郭鹏扶着蔡邕坐下,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坐下,看着面色凝重的七人。



       “请诸位来,的确也是有些特殊的事情要提前告知你们,在正式对外公布之前,总要给你们透个底,让你们有点心理准备,不要事到临头慌乱不止,失了体统。”



       郭鹏端起了自己面前的茶碗,吹了口气,啜饮一口,而后放下了茶碗。



       “开门见山吧,诸位,我,决定在今年十二月三十,正式退位,把皇位禅让给太子。”



       郭鹏的语气很自然,就像是过去和大家唠家常一样,没什么特别的。



       但是说出来的内容却是可以震惊大家一百年的那种。



       七人齐齐震惊,就算是年龄最大见了最多事情的蔡邕也是如此。



       他们愣住,然后互相看了看对方,彼此都能看到彼此眼中的震惊和不解。



       皇帝……



       要退位?



       为什么?



       他们不解,他们觉得不能理解郭鹏的想法。



       郭鹏十三年的统治不能算长,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也不能算短。



       十三年的时间可以说转瞬即逝,可是郭鹏留在所有人心中的那种威压感是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恐怖的。



       也越来越让人习惯。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中,郭鹏身边的大臣们人人都是抗压大师,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极限生存者。



       在皇帝的高压之下拼命向前,十三年的时间里打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面不知道有没有来者的高速运转的郭魏帝国。



       郭魏帝国就像是一台精良的器械,全速转动,带领着身处其中的人们也大跨步的向前进。



       虽然的确很恐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丢了性命,被这位强大的君主杀掉,但是……



       真的是他说什么,大家就做什么,很有方向感,很有使命感,也备显轻松。



       但是现在,忽然一下子,那个压力的来源对象……说他不干了。



       他们居然感觉不能接受。



       “陛下?陛下春秋正盛,何故退位?”



       郭嘉愕然站起身子,满脸错愕。



       “陛下,魏国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办完,蜀道还没有修缮完毕,大运河也还没有修缮完毕,陛下为什么要在此时退位?”



       曹操也非常不理解,立刻站起身子询问。



       其余几人也纷纷惊愕的询问郭鹏这样做的缘由,大有要拼命进谏不允许郭鹏退位似的。



       这种情况就很有趣。



       一个两个平时不说,内心深处却还是依赖着习惯了郭鹏的统治,习惯了郭鹏一力承担起魏帝国全部压力的统治方式,习惯与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只要听话就可以的生存方式。



       郭鹏威压天下不假,夺权不假,一人乾纲独断也不假,但是他也用一己之身扛住了全部的压力,一人指引着魏国向前进,并且创造了如今这般强盛的魏帝国,缔造了如今的局面。



       他伸手指引之处,大家一开始看上去会感到奇怪,觉得惊讶和不解,但是当事情进行了之后,他们却又惊讶的发现这样做是对的。



       郭鹏好像从来没有在国策上犯过错误。



       凡是他说的,只要大家去做,总能得到丰硕的成果。



       土地开垦的一年比一年多,粮食收获也一年比一年多,人口一年比一年多,户数也一年比一年多。



       朝廷财政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百姓的赋税压力却一年比一年小,地方上已经十三年没有发生任何农民起事了。



       二十多年内乱之后,国家恢复了平定。



       郭鹏带来了恐惧,带来了高压,却也带来了和平安稳。



       除了疯子和野心家,没人喜欢战乱,大家都喜欢和平,期待着和平,期待着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安稳日子。



       郭鹏给了他们安稳的日子,并且把魏国变得无比的强大,远迈秦汉。



       魏国很强,非常强,强到了让他们一不小心就开始目空一切的地步。



       这也是很久都没有体会到的感受了。



       自从前汉孝灵帝时期大汉兵败北疆失去了对鲜卑人的约束力之后,魏帝国再一次拾起了汉帝国失落已久的地区霸权。



       他们丝毫不用在意任何国家对他们的看法和小动作,谁敢对帝国不尊敬,打就是了。



       比如前段时间某个外交部官员闲极无聊,给郭鹏上奏本说起了当初康居国曾经动兵协助大宛国对抗魏军的事情。



       他说康居国至今还没有派使节到洛阳认罪挨罚,这种国家应该狠狠的教训一下才是,否则大家都认为冒犯魏国可以不用道歉认罪,久而久之,国将不国。



       郭鹏就没想清楚怎么就国将不国了,最多国际上有点问题,是不是?



       他当时忙着给郭瑾上位做铺垫,没空搭理这些脑袋不太清楚的家伙们的冲动,就把这个奏本扔到了内阁。



       结果这个奏本在内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内阁官员纷纷认为帝国应该对此做出反应。



       康居国曾经对帝国不尊敬,和帝国交战而不知道认罪,敢于和帝国对抗,简直是大逆不道,犯了帝国的大忌讳。



       现在,正是应该狠狠收拾康居国的时候,狠狠收拾他们,直到他们称臣纳贡为止,让所有知道魏帝国是天朝上国,绝对不容侵犯!



       郭鹏感到有些意外。



       稍微用了点功夫才想起来当初他派人去收拾大宛国的时候,康居国出兵三万相助,结果被张飞一顿暴打打的全军覆没,灰溜溜的逃回去,闭门自守,不敢再战。



       后来魏军攻占大宛,设镇西都护府,郭鹏下令把曹昂调到镇西都护府当都护,发展当地,建设当地,给魏军打造一个可靠的后勤基地。



       当时也有人提出要讨伐康居国给他们一个教训,但是当时魏军后勤无力,需要时间巩固战果,不宜继续扩张,所以郭鹏就没有继续兴兵作战,没提起这事儿。



       郭鹏忙于整顿内政,建设内地,一时半会儿也没想起来康居国曾经冒犯过魏帝国,并且还没有道歉认罪。



       可是有人记着,也有人提起来了,上蹿下跳的在朝廷里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上表给皇帝,希望皇帝可以动兵讨伐这些不臣。



       他们的心气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