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朱标:从我做起,践行节俭之风

作品:《 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

       朝堂上。



       武将主张出兵收复辽东,文官认为辽东乃荒蛮之地,不值得用兵。



       两派意见不一,顿时起了争执。



       然而此时。



       这些武将们被朱元璋和冯胜鼓动的热血沸腾,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恨不得立刻出兵。



       朝堂上一片喧哗。



       争吵声、辩驳声不绝于耳。



       然而。



       朱元璋却悠然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也不出言阻止,任由两派互撕。



       眼看朝堂上乱做一团,胡惟庸硬着头皮出来控场: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诸位将军稍安勿躁,傅大人的意思,并非祖宗的江山不要了,而是认为此事需从长计议。”



       “毕竟大军征讨辽东,事关军国大事,切不可草率行事。”



       “诸位将军立功心切,本相理解,但也要相机行事啊!”



       见胡惟庸居然站在浙东腐儒那边说话,淮西勋贵们对胡惟庸的表现很不满,一个个奚落起来。



       “大明国运昌盛,武功盖世,收复辽东荒蛮之地,还不是手到擒来,胡相莫非认为咱们这些淮西人都老了,拿不动刀了,还是骑不了马?”



       “盛侯爷说的极是,咱们虽然年纪大了些,可照样能上马杀敌,你们这些文臣又无需上战场,还啰嗦些什么?”



       “咱大明以武立国,不是两宋那般孱弱,祖宗的土地咱们一定要收回来,胡相莫非看不起我等收复故土的决心?”



       “胡相,你就安安心心,在朝中等着我等的捷报吧!”



       “…”



       一番冷嘲热讽,胡惟庸被怼的哑口无言。



       他原本是想控一下场面而已,没想到这些勋贵武将将矛头对准了自己。



       之前在韩国公府上商量好的,在朝堂上要一致对外。



       如今这是怎么啦?!



       自己人搞起了自己人!



       这番冷嘲热讽攻击,好像自己才是浙东集团领头的。



       自己真不该冒这个头啊!



       眼看胡惟庸闭嘴不吱声,武将们的战意更高了。



       转瞬间。



       武将们的气势彻底压倒了文官集团,形成一边倒的态势。



       人人喊杀,振聋发聩,恨不得立刻出兵。



       眼看气势差不多了,朱元璋抬手压了压这些武将们。



       顿时,朝堂内声音渐渐停歇。



       朱元璋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户部尚书傅友文。



       “傅爱卿,方才你明明说国库充盈,为何朕要出征辽东,又不行了?”



       脸色阴沉,语气严肃。



       “这…陛下,并非臣等不支持大军征讨辽东。”



       “实在是国库之中虽有盈余,但数额相对有限。”



       “操办太子寿辰尚可,可是要支撑大军远征,怕是有些窘迫啊!”



       面对朱元璋的质问,傅友文如实说出户部的困难。



       “陛下!远征辽东还望三思啊!”



       “傅尚书所言不虚,我户部虽有盈余,可是库银很难支撑劳师远征,而且太子寿辰在即,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



       “陛下…”



       这时,户部其他官员也出班,跪地请求。



       看到此景,龙椅之上的朱元璋眉头微皱。



       现在武将们基本达成了共识,可是掌握钱袋子的户部,却在拖后腿。



       依照老朱以往的性格,他根本不予理会户部的请求。



       但是他了解傅友文,一向支持自己的决策,只怕这次真的有苦衷。



       朱元璋目光在众大臣身上绕了一圈,最终将目光落在太子朱标的身上。



       朝朱标努了努嘴。



       朱标瞬间秒懂,随即上前一步,躬身一拜,朗声说道:



       “启禀父皇,儿臣以为收复辽东乃是我朝当前头等大事,切不可因为儿臣的生辰而耽误国之大事。”



       “儿臣以为,从我做起,践行节俭之风。”



       “儿臣决定今年寿诞不办而已,将所耗费的银子,用来征讨辽东军费。”



       朱标的话,完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就是全力支持收复辽东。



       引得众武官纷纷喝彩,文官也被迫跟着附和。



       “陛下,太子心系天下!乃陛下之福,天下苍生之福!”



       “我大明有陛下和太子文韬武略,必将远迈汉唐!”



       “恭贺陛下…”



       有了太子朱标的表态,朝堂上文武群臣终于口径一致。



       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气,感受到来自四肢百骸慢慢传来的舒爽。



       “好,好,好,太子当如是!”



       朱元璋一连说了三个好。



       接下来,朱元璋当场任命,徐达为征讨辽东大将军,冯胜、傅友德为左右副将军,率二十万大军等钦天监选吉时出征。



       等朱元璋布置完征讨辽东事宜,太子朱标再次站了出来,从袖袍中掏出一本明黄色奏章。



       “陛下,儿臣有本要奏!”



       朱元璋点点头,“准奏!”



       朱标将奏折摊开,高声奏道:



       “儿臣请陛下广开商路、取消海禁,提高商贾待遇。”



       朱标洪亮的声音瞬间传遍整个奉天殿。



       “广开商路?”



       “取消海禁?”



       “提高商贾待遇?”



       朱标的话音刚落,奉天殿官员们顿时炸开锅了。



       震撼程度丝毫不亚于朱元璋要劳师远征荒蛮之地——辽东。



       要知道重农抑商一直是大一统王朝的基本国策,士农工商,商人在历朝历代都是被认为是低贱之人。



       商人虽有钱,却不能随便穿丝绸的衣服,子孙不能入朝为官,还经常面临被抄家的危险。



       在明朝。



       朱元璋尤其厌恶商人,政策上也是一直压制商业发展。



       至于海禁则是朱元璋亲自制定的政策,主要防止倭寇与张士诚余孽勾结,保护沿海边境安全。



       对于海禁政策,朱元璋曾不止一次,下旨强调。



       海禁政策也被认为有利于大明的统治。



       太子朱标朝会上突然来这么一出,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朱标一反之前谦恭态度,表现的咄咄逼人。



       先是取消自己的寿辰,支持讨伐辽东,现在更是奏请皇上,将皇上制定的两项国策,一一推翻。



       这不是儿子打父亲的脸吗?



       在朝臣议论声中,朱标手拿奏折,将实施两策方案娓娓道来。



       其所说内容,正是根据林澈的讲课内容,收集整理的。



       随着朱标朗声宣读奏折,御阶两侧,各级官员皆侧耳倾听,表情各异。



       有人眉头紧皱,似在思索。



       有人双眼圆睁,显得震撼不已。



       更有人面露忧色,暗道不妙。



       众大臣一个个屏住呼吸,偷偷抬头看着龙椅之上的朱元璋。



       整个奉天殿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