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

作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朱元璋一拍大腿道:“咱一直纳闷,读书人应该是个顶个的聪明。”



       “为何科举选拔上来的,多是空谈之辈,原来问题出在了这里。”



       “要不咱就增加一些科目,考较读书人做事的能力?”



       陈景恪连忙说道:“万万不可,普通人供养一个读书人本就困难,已无余力供其读更多的书……”



       “若增加科目,恐怕用不了多久满朝皆是公卿子弟,普通人再无翻身的可能。”



       朱元璋深以为然的的点点头:“你说的对,是咱考虑的简单了,你可有法子解决这個问题?”



       陈景恪点点头,又摇摇头:“办法有,但以现在大明的国力,极难做到。”



       朱元璋猛然就坐直了身躯,问道:“你说要怎么做?”



       马秀英和朱标也同样看向他。



       陈景恪心中一动,决定趁机给他们普及一下生产力的概念。



       不管有没有用,先灌个耳音,时间长了总能有点效果的。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发展生产力。”



       朱元璋虽然不懂,却非常的兴奋。



       盖因陈景恪每说出一个新词,都会提出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是,这个新方向都是有的放矢,能帮助到大明。



       所以这会儿又听到一个新词,他自然很高兴。



       马秀英和朱标也差不多。



       朱雄英对陈景恪更是信服,听到他要讲课也很是高兴。



       “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就是……”



       陈景恪就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详细的给他们解释了一遍。



       “远古时期人们茹毛饮血,掌握了火,就开始吃熟食……”



       “有巢氏发明了房屋……人们从树洞山洞走出,在平原居住……”



       “神农氏尝百草,人们掌握了医药,寿命得到延长……”



       “铜铁的发明和使用,人们的工作效率更高……”



       “原本做一套家具需要几个月,锯子、凿子等工具出现后,只需要十几天。”



       “曲辕犁出现……原本需要两人两牛才能做的活,现在只需一人一牛……”



       “同样的人畜,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



       “良种的培育、水肥的使用等等,都有效的提高了粮食产量。”



       “千年前亩产不过百斤,现在可达两百斤,若耕种得法三百斤亦非不可能。”



       “印刷术出现之前,书籍靠手抄非常珍贵,只有高门大户才能读的起书。”



       “印刷术出现后,书籍价格降低到了普通人也能购买,一般百姓人家也能读的起书。”



       随着一个个例子说出,众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认识就越发深刻。



       陈景恪最后总结道:“百姓能读得起书看起来很简单,深究起来就是数千年发展生产力的成果。”



       “若无房屋火焰,若无铁器曲辕犁,若无粮食高产,若无纸张印刷术的出现……”



       “就不可能有现在百姓可以读书的大好局面出现。”



       “所以,这一切都可归功于生产力的发展。”



       “若大明重视生产力发展,许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未来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工者有其业……百姓衣食无忧,亦非不可能。”



       朱标喃喃道:“耕者……这就是大同之世啊,真的可以实现吗?”



       朱元璋也有些向往,但随即就清醒过来:“你小子别忽悠咱,你也说了,数千年才发展成这个样子。”



       “且这些发明多为不可控,我大明就算想发展也无能为力。”



       陈景恪心中叹息,反问道:“陛下,若您对火炮的威力不满意,会如何做?”



       朱元璋随口答道:“自然是让军器局想……”



       话才说一半,他突然停住了。



       马秀英和朱标也同时醒悟过来。



       军器局可以研究出威力更大的火炮,那别的衙门和工匠,自然也能研究出别的更好的东西。



       生产力自然也能用相同的方法来提高。



       只有朱雄英挠了挠头,不明白皇爷爷说的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就不说了。



       不过这会儿众人可没空理他,都各自陷入了思考。



       朱元璋迟疑了片刻道:“这需要投入大量钱粮啊。”



       陈景恪说道:“是的,而且投入了钱粮还不一定会有成果。”



       朱元璋点点头,叹道:“以咱大明现在的国力,没有多余的钱粮投入其中啊,此事将来再议吧。”



       陈景恪心下有些失望,不过也没有继续多说。



       盲目的去搞科研就是浪费人力物力,没有任何意义。



       今天不过是给他们做个科普,让他们知道生产力的重要性。



       等将来算学圈子壮大,他会慢慢的给大家传授一些基础理科知识。



       再弄出一些高价值的成果,比如玻璃。



       透明玻璃、平面镜在这个年代,那就是稀世珍宝,赚钱的速度堪比开印钞厂。



       他为什么不在现在搞发明,帮老朱解决困境,顺便给自己赚取财富?



       一开始确实是时机不成熟,现在则是在等一个机会。



       一个让朱元璋重视理科和科研的机会。



       马秀英赞道:“虽然暂时朝廷还无法主动去研究,但今日景恪又为我普……普及了一个新的知识。”



       “也为大明找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前进方向。”



       “我向来以为自己读书多,懂的道理也不比任何人少。”



       “与你一比才知道,我其实和那些好空谈的读书人一般,读的都是死书啊。”



       朱标也深以为然的道:“是啊,景恪说的例子我都在书上看到过,可从来都没有想过将其联系在一起……”



       “都说读史可以知兴替,我们也都在读史,期望找到王朝兴衰规律,延长朝代寿命。”



       “……但真正会读史的,天下唯有景恪一人也。”



       朱元璋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表情里也透露出深深的认同。



       从认识到现在,陈景恪已经在史书中,为他们梳理出了好几条线。



       每一条线,都能带给他们巨大的启发,影响着后续国策的制定。



       有些已经在改变大明的国策。



       陈景恪入宫才不到半年时间,对大明的影响,已经超过了除开国功勋外的大多数人。



       照目前这个情况发展下去,未来他必然是大明的中流砥柱。



       想到这里,朱元璋目光变得深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