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70章 开启华夏纪元

作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陈景恪并不知道朱元璋在想什么,对马秀英和朱标的夸奖,自然是谦虚应对。



       话题聊到这里,差不多已经可以完结了。



       毕竟听过他梳理出的生产力这条线,朱元璋三人也没兴趣再关注,他们在宫外的那点事情了。



       不过陈景恪却准备继续说一个计划。



       一个早在给朱雄英讲华夏领土扩张的时候,就想好的计划。



       之前还在想,该怎么将这个计划抛出,现在正是时候。



       于是他就说道:



       “虽然暂时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读书人能力问题。”



       “但我刚刚想到一個主意,或许可以略微改善一下这种情况。”



       朱元璋眉头一挑,道:“哦,是何主意?”



       马秀英和朱标也惊讶不已,没想到还有这转折。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只有朱雄英,一点都不觉得奇怪,甚至认为理所应当。



       在他心里,这个世界就没有陈景恪不懂的问题,也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麻烦。



       如果有,那也只是外部条件不合适,他不愿意多说。



       陈景恪说道:“方才娘娘和太子殿下说读史可以明智,可以知兴替,那不如让读书人读史。”



       朱元璋皱眉道:“史书浩瀚,咱也才只看过其中一角,那些读书人又能读多少?”



       “况且你也说了,普通人家供养一个读书人就已经竭尽全力,哪里有钱买这许多史书。”



       陈景恪笑道:“此事好办,朝廷编撰一部华夏简史即可。”



       朱标疑惑的道:“简史?”



       华夏他懂,史也懂,简史还是第一次听说。



       “简史顾名思义,就是简略的史书。”



       陈景恪就将简史的概念解释了一遍,然后说道:



       “我们可以从上古传说的有巢氏、燧人氏等为起点,简略的讲述华夏文明史。”



       “只介绍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阐述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因、过程和后果,造成的影响……”



       “比如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造成结果。”



       “整个夏朝只需要简单的讲一讲大禹、夏启和夏桀,就足够了。”



       “再梳理一下各个朝代的特点,衰亡的原因等等。”



       “如此华夏数千年历史,可以浓缩成数十万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其实已经足够了,更多的细节他们读之也无用。”



       “如果他们真对历史感兴趣,待功成名就之后,再购买书籍研究也不迟。”



       朱元璋却眉头皱起,虽然没有直说,但很明显并不支持此法。



       对此陈景恪并不意外,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看来,读史是必须的。



       甚至国家为了增加民族凝聚力,还要求义务教育必须学历史。



       可在古代恰恰相反。



       古人最初写史并不是为了记录文明什么的,而是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参考资料。



       这也是‘读史可以知兴替’的由来。



       后来随着学问普及,贵族政治的没落,史书才逐渐走入民间。



       统治阶级虽然没有阻止,却也并不希望太多人读史。



       因为读史还可以明智,懂的道理就会变多,想法也会变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人心乱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其核心,还是愚民政策。



       朱元璋现在是皇帝,自然也不能例外。



       不只是他,马秀英和朱标也都是差不多的想法。



       陈景恪也知道这一点,既然提出了这个建议,自然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老朱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尤为重视大明的正统性。



       为了证明大明的正统性,他不惜承认元朝。



       而陈景恪也正是要利用这一点,来达成目的。



       “陛下,华夏简史不只是可以帮助读书人明智。”



       “只需一点小小的改动,更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就是天地正朔华夏正统。”



       果不其然,听到这话朱元璋马上就坐直身子,眼睛直勾勾的看着他:



       “细说。”



       陈景恪见他上钩,就知道事情成了一半,很是开心:



       “可以启用双重纪元法,就是黄帝纪元加陛下您的年号纪元。”



       朱元璋眉头皱的更紧,年号事关重大,岂能轻易更改?



       若非知道陈景恪不会无的放矢,他早就发怒了。



       “给咱解释清楚,到底何意?”



       陈景恪并不害怕,详细的解释道:



       “黄帝乃人文始祖,亦是王朝的第一代建立者。”



       “陛下不妨以黄帝登基之日为开元元年,意为开启华夏纪元之意。”



       “如此开元二年三年以至万年……”



       “我计算过,黄帝登基之日距今约4065年,以此计算我大明建国之日当为开元4065年。”



       “采用双重纪元法,大明建国之日就是开元4065年洪武元年。”



       “今年就是开元4079年洪武15年。”



       “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时间就是开元2476年,唐朝建立为开元3315年武德元年。”



       “如此,只要看过华夏简史之人,谁敢不认大明为天下正统?”



       朱元璋越听眼睛越亮,这比祭祀一百遍昊天都管用啊。



       他想的更多,不只是华夏简史,往后所有史书提到时间的地方,也必须要加开元纪年。



       到时候,谁还敢说咱大明不是正朔。



       不过事关重大,他并没有直接认同,而是问马秀英和朱标道:



       “你们觉得此法可行否?”



       朱标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我以为可行。”



       马秀英思考片刻,才缓缓点头:“我也以为可行,但藩属国的年号该怎么办?”



       朱元璋愣了一下,是啊,若藩属国也采用双重纪元,岂不是和大明一样了吗。



       陈景恪也同样愣了一下,这一点他也给忽略了,确实是个很大的漏洞。



       略微思索,很快就有了解决之法。



       “此事好办,藩属国采用三重纪年,开元加洪武加藩属国主年号。”



       朱元璋忍不住叫好道:“好,此法好,能更好的向诸藩国表明,大明乃宗主之国。”



       到了这里,意味着朱元璋已经同意了此法。



       而在洪武朝堂,只要朱元璋同意,就意味着这个政策必定会得到推行。



       读书人群体确实可以阳奉阴违。



       然而,一旦启用开元纪年的消息传出,读书人绝对是最支持的群体。



       原因自不用多说,不外乎法统二字。



       但陈景恪的话依然没有说完,他弄出华夏简史和开元纪年,可不是为了替老朱证明大明正统性的。



       而是有着更深一层次的目的。



       所以等三人消化了这个观点,他才继续说道:



       “华夏简史再略微改动一点,也可以用来证明,大明对四夷统治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