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173章 黄河决堤

作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程一民只是翻看了几页,就被里面的内容所震惊。



       他知道陈景恪出手肯定不同凡响,但怎么都没想到,比他想的还要厉害。



       此时他心中就只有一个想法,难怪敢称之为形学。



       此书一出,陈景恪就可以自称为形学鼻祖了。



       这还真不是夸张。



       陈景恪在这本形学基础书里,提出了很多新概念,并给出了许多新的设定以及公式。



       比如角的定义。



       中国很早就对角有了认识,比如观测天象,就经常用到这个概念。



       民间工匠也离不开角。



       只是在民间并不叫角这个名字,而是叫倨勾。



       但百姓只知道有倨勾,却不知道倨勾的度数。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而在数学上,也同样并没有清晰的‘角’概念。



       反倒是道教,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深一点。



       但道教研究这玩意儿,是为了方便画各种符箓图案,而不是为了研究算学本身。



       所以,相关研究也就仅止于此了。



       没有形成系统,也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



       其实中国很多学问启蒙都很早,但可惜就可惜在,没有继续深入。



       陈景恪在这本书里,详细阐述了角这个概念。



       并提出了很多定理。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



       比如,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这些还只是比较常见,比较浅显的定理。



       稍微深入一点的,坐标系概念,更是属于首创。



       嗯,这里只能委屈一下笛卡尔了。



       ……



       总之,只是粗略翻了一下,程一民就再次被这本书的内容所折服。



       也为陈景恪的学问所折服。



       陈景恪等他合上书籍,才笑道:



       “如何?”



       程一民用敬仰的语气说道:



       “陈伴读学问之深厚,程某心服口服。”



       “你的心胸气度,更是让我折服。”



       算学只能算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这门形学,完全可以看做是开山立派之作。



       虽然很多内容,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



       但前人只是零碎的发展,且不成体系。



       陈景恪将其梳理成体系,还首创了很多概念。



       更何况,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和是不是开山立派,并不冲突。



       诸子百家,哪一家不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实践得出的?



       也不妨碍他们以创始人自居。



       所以,陈景恪完全当的上是开山鼻祖。



       这是程一民最真实的想法。



       他并不知道国外已经有了《几何原本》,但这并不构成什么影响。



       而现在,陈景恪竟然将这本书贡献出来,给大家一起研究。



       虽然他还是开山鼻祖,但功劳远不如自己独立出书大。



       等于是他将自己的学问,属于自己的声誉,无偿的分给了大家。



       或许他对算学圈子有要求,可是和贡献比起来,他所要求的东西根本就不值一提。



       这种心胸气度,让程一民彻底折服。



       陈景恪很满意这种效果,笑道:



       “我可不是为了让你夸我啊,此书能不能吸引算学大家加入?”



       程一民肯定的道:“能,太能了。有此书在,天下算学高手,任凭你挑选。”



       “那就好。”陈景恪笑了笑,话锋一转道:



       “但这次让谁加入,咱们就要好好甄别一番了。”



       程一民严肃的道:“伱放心,我心中有数,绝不会再让上次的事情重演。”



       陈景恪点点头:“这次的组织形式,要和上次的区分开。”



       “一定要将纯粹的算学爱好者维护好,他们才是算学的未来。”



       “至于别的,也可以一些招进来,让他们当管事都无所谓。”



       “但绝不能将核心研究交给他们,至少不能让他们一个人负责核心研究。”



       “防止将来有人退出,导致他负责的那一块要重新去做。”



       技术圈子,只要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在,就散不了。



       陈景恪已经计划好,等形学书籍编写完成,就正式开始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



       之后,他又将钢笔、新式作图和测量工具,使用方法告诉了程一民。



       “这些工具,都是我请宫里最优秀的工匠制作而成。”



       “你们仿制的时候,就以它们为标准,减少误差。”



       因为看过一些形学的内容,程一民更能明白这一套工具的重要性,小心翼翼的将其收起。



       “还有长度单位,我也进行了统一。”



       “从古人传下来的长度单位里,挑选了一些作为标准长度单位。”



       “为了方便计算,我挑选的都是十进制单位。”



       “里这个单位,我们就按照两百丈来计算,半里为一百丈……”



       “先在我们自己的小圈子里使用,将来视情况看能不能广泛推广……”



       研究过算学,程一民自然知道,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更知道十进制百进制优越之处,自然不会反对。



       将这些东西介绍完,两人又商量了一下形学编纂组如何组建。



       这一次,他们搭建了严谨的组织框架,明确了各个职务的权力和义务。



       拿定大体框架,具体的工作就要靠程一民去做了。



       不过还好,有算学编纂组的底子在,找人变得非常方便。



       他直接从上一次合作的人里面,挑选了几个还不错的,作为自己的助手。



       大大减轻了工作量。



       而且已经返京的邱广安,也会抽空过来帮忙。



       陈景恪也没有再和上次那般,当一个纯粹的甩手大掌柜。



       时常抽空出宫,亲自参与建设,让大家习惯自己的存在。



       又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陈景恪要重新组建算学小圈子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传开。



       算学圈子里的人,自然非常高兴,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加入。



       尤其是计官体系,给予了最高关注。



       之前算学圈子解散,少了这个纽带,还没有正式建立起来的计官体系,再次成为散沙。



       说的难听点,在衙门里放屁都不响。



       没人喜欢过这种日子,尤其是品尝过好日子,再重新落魄,大家更难忍受。



       所以,他们对这个圈子的关注度是最高的。



       打心眼里希望,这次的圈子能维持的久一点,



       但也有少部分人,心情很复杂。



       当初想争夺话语权,结果好处一点没落着,反倒惹了一身骚。



       关键陈景恪突然就成了准驸马,地位更高了。



       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和他闹不愉快了。



       总之就是俩字,后悔。



       外界对算学小圈子重建,反应并不大。



       基本很少有人关注。



       如果说有,那就是儒生了。



       他们嘴上嘲讽陈景恪天真,被背叛了一次竟然还不吸取教训。



       但心里却再次提高了对算学的重视程度。



       不过也仅此而已了,算学只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思想领域和儒家不构成任何竞争。



       儒生重视,也只是觉得算学抱团了,以后不能随意欺负了。



       也就仅此而已了。



       别人怎么看,陈景恪是懒得理会的,只要不跳出来阻止,随便别人怎么说。



       因为有算学编纂组的底子在,这一次的小圈子组建速度非常快。



       半个月后,组织架构就正式完成,形学编纂组开始投入研究中去。



       办公室,看着外面大厅里,正埋首学习形学的数十名算学高手,程一民高兴的:



       “应天府周围的算学大家,都已经被邀请过来。”



       “外地还有一些,我也已经写信邀请,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赶到。”



       “到时形学编纂组才算真正完全。”



       邱广安颔首道:“不错,陈伴读的形学确实高明,我都忍不住想来这里,跟着大家一起学习了。”



       陈景恪笑道:“那可不成,你要是来这里学习,户部怎么办,到时候陛下可不会饶过我的。”



       邱广安打趣道:“没关系,让八公主替你求求情就好了。”



       陈景恪很是无语,怎么都喜欢拿这事儿开玩笑。



       看来不把媳妇娶回家,这个梗是过不去了。



       “算了,不和你说了,我去给大家上课。”



       形学即便是对算学大家来说,也可以看做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靠他们自研,效率低不说,还容易出问题。



       所以只能陈景恪这个‘开创者’亲自上阵,先将一些基础知识交给大家。



       然后再让他们做进一步论证和研究。



       看着他的背影,邱广安赞叹的道:



       “比起当初,陈伴读成长了许多啊。”



       程一民深以为然的道:“是啊,现在的他越来越有大将之风了。”



       “最可喜的是,他的心没有变。”



       邱广安没有说什么,只是点点头表示认可。



       陈景恪处理算学小圈子的手段,并不算高明。



       大家都能看的出来,他想将不听话的人踢出去。



       只是这个圈子,是靠他的学问才组建起来的。



       所以没人能指摘什么。



       真正让邱广安刮目相看的,是这一次小圈子的重建过程。



       陈景恪亲自参与,各种手段用的非常娴熟。



       既凸显了自己的地位,又不让人反感。



       和上一次的荣誉总编纂不同,这一次他是真正的小圈子领头羊。



       所有人,都是凝聚在他的大旗之下。



       不知不觉间,陈景恪竟然已经成长到这种程度。



       这让邱广安不禁有些恍惚。



       现在陈景恪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年轻,还没到扛旗的时候。



       否则,此时的他已经可以拉一批人马,打出自己的旗号了。



       不过这也是他的优势所在。



       时间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可以慢慢布局。



       太孙伴读,驸马,未来不可限量啊。



       只可惜,自己年龄大了,或许等不到那一天到来了。



       算学小圈子很快就步入正轨。



       陈景恪亲自授课,学生全是算学大家,所以进程非常的快。



       只用了不到一个月,基础方面的知识,就已经学的差不多了。



       陈景恪已经准备着手,进行下一阶段教学。



       算学小圈子外的事情,他也在关注。



       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



       军方按照计划,一个军一个军的放还民籍,此时已经完成三分之一的工作。



       预计两年内完成全军转型。



       不过军功的重新审核,已经完成了六七成。



       最迟年底会拿出完整的名册。



       也就是说,今年过年朝廷必然会进行一次大授勋。



       可以说是万众期待。



       行政方面的改革进程就更快了,乡官已经基本就位。



       不过配套的吏员,还需要慢慢选拔。



       但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官不够用了。



       即便将恩荫官全都填进去,又通过举荐从民间遴选了一批,缺口也非常大。



       于是吏部就请旨,让一部分举人直接出仕吧。



       举人也是可以出仕的,但一旦授官也意味着,不能再参加会试。



       所以,只有放弃考进士的举人,才会选择直接出仕。



       而且一般只能当辅佐官。



       如果当主官,最多能做到县令一级。



       恰好现在缺的就是大量辅佐官,正好适合。



       朱元璋也是没办法了,只能同意。



       这才勉强缓解了官不够用的难题。



       不过这并非长久之法,还是要培养更多后备官员才行。



       朱元璋已经下旨,明年二月将再举办一次恩科。



       时间很快就进入到了八月份,陕西、河南等地普降大雨。



       对于缺水的两地来说,这本是一件好事。



       然而雨水也导致黄河水位暴涨,于是在开封决堤了。



       所幸,这次决堤的地方,正好在黄河新河道的下方。



       这一带的居民,大部分都被迁走了。



       没迁走的,居住点地势也比较高,所以并未造成多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而且,为了减少黄河改道带来的风险,白英在黄河上修建了一道巨大的水闸。



       一点点增加放水量。



       同时利用适量的水,搞‘束水攻沙’,冲刷新河道。



       此次下方有决堤,他就将位于上方的闸门打开,减少下游水量。



       然后率领修建黄河的役夫,不慌不忙的赶过去,将缺口给堵上了。



       等到这边的口子堵住,再将闸门落下来一些,控制水流量。



       一场本应该造成重大损失,并被郑重记录在史书上的大事件,就这样戏剧性的结束了。



       朱元璋及群臣得到消息,无不感到震惊。



       然后就是欣喜。



       朱元璋下旨对白英进行了表彰,同时还调拨粮食,犒赏了所有参与的役夫。



       但群臣并没有高兴太久,很快一个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入应天。



       黄河役夫中爆发了疫病,已经有数千人感染。



       阳了,现在感觉人都是飘着的。这一章写了七个多小时。



       真的很无语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