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429章 良种

作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码头,得知太子到来,船员们有多激动可想而知。



       朱雄英没有着急去看良种,而是先安抚了大家。



       在这里他说话就保守了很多,没有说什么树碑立传之类的。



       只说大家的功绩朝廷看到了,不日就会有奖赏下来,不会让诸位白辛苦的。



       即便如此,也让一群人感动的热泪盈眶。



       之后他们才去船舱里,查看了带回来的各种物资。



       首先看的自然就是良种。



       不得不说,前世网友戏称华夏是种菜民族,是有一定根源的。



       就比如陈永和他们,外出探险带回最多的就是各种植物的种子,还有一些可以扦插的树枝。



       这次他们总共带回了十几种蔬菜粮食种子,其他的可食用植物也有十几种。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红薯、土豆、玉米、南瓜等。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最先被拿出来的,也是这几种。



       红薯有七个,普遍都是家常吃饭用的瓷碗大小。



       能看得出来,这肯定是特意挑选最大个的带回来的。



       土豆有三十三个,有点出乎陈景恪意料的是,这玩意儿最大的才和鸡蛋差不多。



       比起前世常见的小了好几圈。



       不过他也能想到,土豆应该是经过培育才高产的。



       反倒是红薯,和前世见过的品种区别不大,这才是值得奇怪的地方。



       事实上他不知道的是,薯类大多天生高产,红薯也不例外。



       这玩意儿一出场就以高产著称。



       前世人类培育,更多也是往抗虫抗病害方面努力,产量方面提升其实并不大。



       土豆不一样,这东西最初的产量并不高。



       传入欧洲也并不是直接就成为主粮的,而是经过上百年的选育才有了高产品种。



       然后成为餐桌上的主食。



       现在他看到的土豆,还是比较原始的那种,算不上良种。



       别的玉米、南瓜等种子,和前世也没有什么显著区别。



       这也不奇怪,这些东西同样经过印第安人几千年培育,种子早就成熟了。



       除非人类进入科技时代,利用科技点亮高产属性。



       光靠人工选育,已经很难出现大幅度增产了。



       这一点上,和水稻其实差不多。



       明清时期水稻理论亩产已经可以达到四百斤,这是杂交水稻出现之前,选育能达到的巅峰了。



       陈永和知道他们最关心什么,指着红薯说道:



       “就是这种薯,亩产可达千斤,我们亲眼见过。”



       朱雄英伸手拿起一块,主角入手沉甸甸的。



       尽管心中还是有怀疑,可亲自接触到实物,还是让他非常的高兴。



       “好,好,好,有了此物,大明百姓再也不怕饥馑了。”



       “不过……怎么只有七个?”



       陈永和连忙解释道:“回来的时候我们带了两百多个,分别装在三艘船上。”



       “只是此物不耐储存,大多都腐坏了,这七个是仅剩下的。”



       陈景恪插话道:“薯类一般都可以用块茎繁育,秧藤还能扦插,想来此物也是如此。”



       “别看只有七个,培育好了能种好些地呢。”



       陈永和连忙说道:“对对对,就是如此。”



       “薯块有小点的地方,就是这里,切下来埋在土里就能发芽。”



       “藤条可以扦插,极易存活。”



       朱雄英露出释然之色,小心的打量着手中的薯块,说道:



       “原来如此,不知此物何时种植?生长习性如何?”



       陈永和讲解道:“土民说此物可在四月和八月种植,不过八月种植的产量要低一些。”



       朱雄英眼睛一亮,高兴的道:“那正好,现在刚入八月,正好种植一茬。”



       “产量低一些也无妨,多产一颗薯块,明年就多一枚种子。”



       “你了解过如何种植此物吗?”



       陈永和迟疑了一下才说道:“了解过,但并未亲自种植过……”



       朱雄英一摆手说道:“没关系,我会找最有经验的老农来协助你,务必将此物种出来。”



       陈永和自然不敢不答应:“是,草民遵命。”



       陈景恪在一旁默默的看着没说话,这玩意儿他可太知道怎么种植了。



       别说这个,玉米、南瓜之类的,他都知道。



       毕竟上辈子没少种。



       但这一世他也是第一次见,自然不能表现的很熟络,只能假装不知道。



       不过问题不大,红薯是真的很好活。



       只要季节对,高低都能见点产量。



       而且不要小瞧这个时代的农业专家,一法通万法通。



       了解了一种作物的基本习性,他们就能摸索着给种出来。



       之后陈永和又介绍了一些红薯的缺点。



       没办法作为主食,吃多了烧心、胃酸,还容易产生浊气(屁多)。



       所以只能作为辅粮使用。



       朱雄英并未失望,亩产千斤还要啥自行车啊?



       再说了,对于没饭吃的老百姓来说,这些缺点又算的了什么。



       之后,他们又参观了其他种子。



       对剩下的东西,朱雄英最感兴趣的就是玉米了。



       这么大的颗粒,就注定产量不会太低。



       仔细询问,发现并非如此。



       玉米的产量也就一二百斤的样子,比起小麦之类的没有什么优势,更比不上水稻了。



       陈景恪心中暗道,那是你们不知道玉米的赛道在哪。



       这玩意儿的优势有两个。



       其一秸秆高大,不论是作为动物饲料还是其它用途,都要超过别的粮食作物。



       其二特别适合山区、丘陵等土地种植。



       即便是在碎片化、贫瘠土地上,产量依然不会大幅度减产。



       对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的华夏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



       清朝粮食增产,玉米的功劳很大。



       但这么做也带来一个严重后果,水土流失加剧。



       边边角角但凡有点土壤的地方,都被开垦出来了。



       局部地区几万年才形成的薄薄一层土壤,短短百年就流失的七七八八。



       所以清朝老照片上,背景都是光秃秃的,见不到多少绿色。



       当然了,将水土流失都归结于垦荒种植也不准确。



       还有个因素是燃料。



       砍柴烧火这四个字,背后是一座座青山被砍伐一空的现状。



       还有就是气候变迁,小冰河期到来。



       总之吧,种种因素因素加起来,才造成了水土大面积流失的情况。



       言归正传。



       尽管对产量有所失望,不过朱雄英也没有就此对玉米失去兴趣。



       不管怎么说,多一种粮食作物总是好的。



       说不定它就具备某种优势了呢。



       南瓜朱雄英也很喜欢,没别的原因,不挑地还高产。



       能当菜吃,还能熬汤,饿极了还能当主粮果腹。



       说白了,只要是高产的作物,他都喜欢。



       陈景恪早就知道这些东西,除了最初的惊喜,之后反倒是正常了。



       良种固然重要,但对目前的大明来说,却也不是刚需。



       现在大明的粮食是够吃的,自从南洋开发以后,更是出现了富余。



       良种的到来,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比起粮食,更让他关注的是另外一种东西。



       金鸡纳树。



       陈永和有些感慨的说道:“……最危险的一次,我们有二十几个人感染了疟疾。”



       “带去的药物也用光了,只能向当地土民求助。”



       “他们很热情,看过病情之后,就拿出了这种树的树皮。”



       “煮水喝下去,病果然好了。”



       “回来的时候,我特意讨要了一些种子。”



       朱雄英一听是治疗疟疾的,就不再关心了。



       经过陈景恪的纠正,确认了黄蒿才是传说中的青蒿,大明已经有针对疟疾的办法了。



       再加上藿香正气水,南方的高温潮湿气候,已经不再如之前那般致命。



       现在再多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影响也不大。



       说白了,依然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陈景恪却不一样,作为医生他很清楚青蒿汤的缺点。



       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易保存。



       还有个缺点是单株含药量比较低,需要大剂量效果才好。



       在神州大地这些缺点影响还不大,毕竟到处都是青蒿,有需要了去割一点回来就行。



       可是对于出海的人,或者本地不产青蒿的人来说,就不方便了。



       青蒿素真正发挥作用,还要等到科技提高,能将其单独提取出来之后。



       金鸡纳树不一样,这玩意儿疗效不如青蒿素,可单位体积内含药量是超过青蒿的。



       关键这玩意儿的树皮保存非常方便。



       真得病了,把树皮扔锅里煮一煮就有效果。



       虽然金鸡纳树的树皮里,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喝多了副作用大。



       但少剂量服用,用来治疗疟疾,是没问题的。



       所以,在得知他带回了金鸡纳树的树种,陈景恪就问他讨要了过来。



       对此大家并没有多想。



       毕竟他本身就是神医,对药物好奇是很正常的。



       看完植物的种子,又看了一些其他东西。



       比如动物的皮毛。



       那边确实有一些独有的动物。



       他们也试图带一些回来,只是全死在路上了。



       这很正常,毕竟是探险队,人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



       其他动物,就算不饿死,也会沦为口粮。



       当然,最多的还是各种器具,其中以黑曜石的器具最多。



       这些都是印第安人最常使用的。



       陈景恪细细观看,也不得不赞叹一声,确实有独到之处。



       印第安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将黑曜石科技发展的相当的优秀。



       比如黑曜石刀具,锋利无比。



       除了韧性不足,别的并不比金属武器差。



       还有黑曜石的箭矢、长矛、短矛……



       在小规模冲突的时候,还真不好说谁能赢。



       当然,大兵团作战他们必然不行。



       还有各种精美饰品……



       这玩意儿要是被佛教徒看到,绝逼会当成佛器供起来。



       只能说,印第安人可惜了。



       先天条件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真不是智慧方面的问题。



       观看过后,朱雄英令锦衣卫将所有的种子都打包带走,别的器物挑选一部分有特色的带走了。



       其他的都留给了这些人。



       但这些东西并不是白拿的,虽然暂时没有办法给予他们封赏。



       朱雄英还是以太子的身份,对他们进行了赏赐。



       临走的时候,陈景恪看了看这两艘破破烂烂的海船,心中一动说道:



       “这两艘船,还有上面的一些物品,我出市场十倍的价格买了。”



       陈永和惊讶不已:“啊这……这如何使得?”



       他还以为陈景恪是变着花样奖励他们,心中非常的感动。



       陈景恪却直言道:“我准备建立一座博物……纪念馆。”



       “就是建一个地方,把这两艘船以及你们用过的所有物品,都保存在那里面供所有人参观。”



       “以此来纪念你们的伟大壮举。”



       他不解释还好,越解释陈永和等人就越感动。



       树碑立传不敢想,真要是建个地方,把他们用过的东西保存展览。



       那也是一项荣耀。



       陈永和等人再次激动的跪下叩首。



       安抚了他们几句之后,他们一行人才离开。



       至于陈永和他们,后续自然会有官吏来接待他们。



       都是华夏的英雄,可不能屈待了。



       回程的路上,朱雄英若有所思的道:



       “你真准备为他们树碑立传,还要建立那个什么纪念馆吗?”



       陈景恪反问道:“难道他们不值得吗?”



       朱雄英想了想,说道:“值得,但恐怕很难。”



       陈景恪叹道:“我知道,以发现新大陆的名义,为他们树碑立传确实很难。”



       “但是别忘了良种。”



       “如果薯块真的能亩产千斤,必然是天下震动。”



       “别说是为他们树碑立传,封侯都没人敢说半个不字。”



       朱雄英恍然大悟,说道:“也是,以良种的名义,一切都简单了。”



       “不过你真的相信那薯类……这名字真拗口,改给取个正经名字。”



       陈景恪笑道:“要不你给取一个?这也是一段佳话。”



       朱雄英有些意动,不过最终还是摇头说道:



       “皇爷爷皇祖母和我爹都在,哪轮得到我取名字,先请示他们再说吧。”



       “对了,你真的相信那东西能亩产千斤?”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薯类向来高产,我相信此物也不例外。”



       “而且细心培育,我觉得产量远不止千斤。”



       朱雄英振奋的道:“你都如此说,那看来是八九不离十了。”



       “走,回宫,向皇爷爷和我爹报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