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40章 1978年过去了

作品:《 1978合成系文豪

       腊月二十三,江弦从招待所回了魏染胡同。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唱词儿里的糖瓜就是关东糖,淡黄色贼拉黏牙,上面洒层芝麻。



       他搁胡同口买了几根儿,不是值钱玩意儿,两分钱给一堆。



       “去,把年画儿贴上。”回来还没消停,他妈立马给派上新活儿。



       过年嘛,过得就是年前儿这股子热热闹闹的忙活劲儿。



       拎着浆糊,往墙上贴灶王爷的年画。



       “江老师?”



       “江老师在家么?”



       听着院儿里有人嚷嚷,江弦放下刷子,晃晃悠悠出去,看着俩熟悉的面孔。



       “施老师!”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葛尤小兄弟!”



       “江老师,给你拜个早年。”



       来人正是施文新和葛尤母子二人,施文新满脸笑意,葛尤则一脸腼腆,戴顶羊剪绒的帽子,手上拎个大包。



       “快进来、快进来,别冻着孩子。”江弦拽着葛尤胳膊,跟他大爷似得。



       “施编辑您又来了?”饶月梅早听着动静。



       “打搅您了。”施文新尬笑。



       要按江弦刚才喊那辈分,她得喊饶月梅姨了,但她明显又比饶月梅年纪大...



       算了,各论各的。



       “江老师,一早就想来慰问你,又怕打搅了你创作,恰巧单位派我给您送点礼物,我想着你今儿肯定空闲,赶紧过来了。”



       施文新拍拍葛尤,葛尤麻溜把大包拉开,从里头掏出俩点心匣子,上边写着“京城糕点”,边上捆着红纸卷的绳子,又掏出两瓶“菊花白”酒。



       “施老师,您年前儿那么忙还特意给我送这个。”江弦有些感动。



       以前他写网文,阅文逢年过节也送礼物,只给大作者,他只能眼巴巴的羡慕。



       没成想穿越到70年代,居然收到了北影厂的心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他给施文新端杯茶,顺便儿打听:“咱们那剧制作的怎么样了?”



       “挺顺利,我们领导听了都说好,这次来也是跟您打听打听新作的音信儿。”



       “年后就发了,今年《京城文艺》的第2期。”



       “是么?哎呀,那我到时候一定买一本,拜读、拜读。”



       “哪能啊,到时候我送施老师你一本。”



       “行,我一琢磨,到时候售报点肯定又买没了。”



       江弦顿了顿,笑道:“施老师,我多嘴问一句,北影厂和《棋王》还有进一步合作的可能么?像搬上大银幕啥的。”



       “呀,这個...”



       施文新支支吾吾一阵,很快编出套说词儿:“江老师,咱北影厂条件有限,国家又要求优先照顾老艺术家,积压下一堆任务没拍,你放心,《棋王》厂里特别看重,等有个空闲儿...”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了。



       施文新说一大堆,核心思想其实就四个字:下次一定。



       江弦也没太失望。



       人施文新讲了,北影厂现在筹备的都是啥电影?



       《小花》《茶馆》《骆驼祥子》《包氏父子》《边城》...



       《茶馆》、《骆驼祥子》是老舍作品。



       《包氏父子》是张天翼作品,后世因“斯丹康”又翻红。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此作随他几度沉浮,嗡嗡嗡结束后,伴随沈从文一起回到文学界视野,再度受到关注。



       小说讲的是湘西边城小镇。



       沈从文就是湘西出身,他和丁凌同乡,俩人还有些恩怨情仇...



       江弦忽又想起米豆腐。



       好像也是湘西特色美食?



       杂院儿里街坊邻居们听着动静,串上了江弦家门儿。



       王大妈是个老e人了,逮着看见就最好欺负的葛尤一通盘问。



       “伱北影厂的人呀?”



       “算是。”



       “那你认识演电影的不?”



       “我父亲演。”



       “是么?”王大妈惊喜万分,“你爹演过啥啊?”



       “《小兵张嘎》”



       “这个片儿好呀,演谁?”



       “龟田。”



       “龟田?龟田是谁啊?”王大妈回头问了嘴院儿里街坊。



       “不道啊。”



       “小角色吧。”



       “哎呀,我哪看过电影这玩意呐...”



       不点儿高的江珂举举小手,“我知道,龟田就是那个‘你滴良心大大滴坏坏!’”



       街坊们一拍脑门,全想起来了。



       “原来是他啊!”



       “嘿,你们别说,父子俩长还挺像。”



       “真是,都贼眉鼠眼的。”



       ......



       竖日,魏染胡同吵吵嚷嚷,街坊邻居全往江弦家门口挤。



       “天啊,这老大的电视?!”



       “这得多少钱啊。”



       “别碰,你给人碰坏了赔得起么你。”



       江弦家买了台松夏牌电视机,足足12寸的黑白大电视!



       这主意是江弦提的。



       他爹贡献了张电视机票,他则贡献了买电视的钱:370元。



       他现在大小也算个有钱人了。



       原本就有两百的《棋王》改编费,加上《动物凶猛》的稿费单在年前儿就发了。



       5万6千多字,按千字7元的名家标准给他,最后稿费到手有足足399元。



       饶月梅仍有些不真实感,“儿砸,这是咱们家么?我没做梦吧,怎么连电视这玩意都有了。



       要不...你搬你那儿去吧。”



       “我住处又不稳定,您就踏实的看吧。”江弦摆弄着按键。



       说白了,这电视就是他给他妈买的。



       他不在家,根本看不着电视,但他妈天天晚上都能看。



       男人的钱,花给他妈永远是最赚的。



       ......



       年三十。



       忙活一天,江弦一家四口热热闹闹围在桌前。



       电视开着,桌上摆瓜子、花生、炸咯吱、芥末墩儿、肉皮冻儿、炸花生米,再配一瓶“菊花白”。



       江弦倒满两盅酒,冲他爹举起。



       “爸,敬您,感谢您扎根大山,为四化、为中国微波器件产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哟,谢谢、谢谢。”江国庆杯沿儿本能的往下低低,又马上反应过来...



       这特么是我儿子,不是我领导。



       “菊花白”入口不辣不烈,咽下去喉咙暖暖的,还有股中药味儿。



       7点来钟,街坊邻居搬着板凳,一个个朝圣似得来江弦家里头收看电视。



       满眼都是羡慕嫉妒。



       这会儿全国拢共才485万台电视,江弦家是485万分之一的幸运家庭。



       能不酸么?



       “观众朋友们,欢迎您收看1979年迎新春文艺晚会...”



       这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一届“春晚”,导演是邓在军、杨洁。



       “开始了、开始了。”



       “还有节目呢。”



       “这跳的啥啊?”



       “这男的怎么没穿衣服跳舞啊?这女的怎么也不穿呐,这是中央台么?”



       “小孩都出去,少儿不宜!”



       电视里表演着一段芭蕾舞《天鹅湖》,因为表演服装是紧身衣,所以在黑白电视上呈现出了没穿衣服的效果。



       正嚷嚷着,电视屏幕忽然没了画面。



       大伙着急起来。



       “没影了。”



       “咋成雪花点了?”



       “电视坏了。”



       “我去调调天线。”江弦喝完盅里的酒,披上军大衣挤出去,在院儿里转起天线。



       “有了有了!”



       “江弦有了!”



       屋里嚷嚷的声音,被胡同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掩盖住。



       过了不知多久,江弦耳畔才传来歌唱家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



       “美酒飘香啊歌声飞



       朋友啊请你干一杯



       请你干一杯



       ......”



       1978年,在欢腾澎湃的歌声中走至尾声。



       ......



       ......



       ......